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特别关注] 兵心网向所有抗战老兵致敬!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9-3 14: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兵心网编者按: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每一位老兵的回忆,都充满热血与牺牲。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本报记者走访了四位受阅的抗战老兵,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历史的见证者。回忆历史,是为了不忘战争悲剧,是为了向他们和所有老兵们付出的鲜血与生命表达崇高敬意。今年上午,抗战老兵方队接受国家与人民的检阅,他们的心声如此一致:知道国家还记得自己,心里特别激动,当年抗战杀敌,今天参加阅兵,都是此生最大的骄傲与荣光。

178835956.jpg

 图说:老兵姜立诚。新民晚报记者 鲁明 摄

  兵心网新民晚报·新民网92岁的姜立诚是一名国民党抗战老兵。今天上午,包括他在内的数十名国民党抗战老兵身穿崭新的大翻领、黄色卡其布制军服,与共产党的抗战老兵、支前模范和英烈后人一起坐车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他胸前蓝色边框的身份牌上写着:“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部副官参谋姜立诚,中华民国三十四(1945)年配用”。

  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共同受阅,这在中国阅兵史上还是首次。“感恩国家,这是天大的荣幸。”阅兵前夕,记者在老兵驻地拜访了姜老,他说,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两党老兵一起受阅,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国破家亡15岁毅然参军

  白发苍苍的姜立诚依然精神矍铄,虽然听力有所下降,但只要和他说起当年抗战的片言只语,他马上就会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

  8岁时,父亲过世母亲改嫁,姜立诚靠在宁乡县城当学徒为生。1938年,日军飞机多次轰炸宁乡,县城残垣断壁,百姓流离失所。年仅15岁的姜立诚毫不犹豫报名参军。“我一个细伢子(小娃娃),那时已经没了去处,只有抗日打鬼子。这不仅是我个人唯一的出路,也是整个国家唯一的出路

  。”姜立诚回忆说,3个月时间,宁乡县就有1000多人报名参军。

  1939年3月,姜立诚前往长沙,被编入第九战区司令部副官处。在炮火洗礼下,年轻的姜立诚很快成长为一名老兵。1942年3月,因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参战有功将士均被表彰,姜立诚“连升三级”,晋升为副官参谋,负责文书和情报工作。

  初通日语协助审“舌头”

  当时参谋处有两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青年,每天轮流在收音室,监听日本电台发出的广播,将有价值的内容翻译出来。第九战区驻扎在各地的部队也会及时送来战事动态消息。姜立诚将这些情报筛选整理、统一誊写,作为机密件送给参谋长或科长以上级别长官看。

  虽是文职,但姜立诚每天都能从情报里感受前线战斗的惨烈。“

  日本鬼子在当地想尽各种办法残害老百姓,他们把带有鼠疫病毒的跳蚤放在瓷坛里空投,跳蚤到处乱飞咬人,病毒很快就传播开来。常德城里非战斗伤亡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

  姜立诚少年时学过日文。一次突袭,司令部抓到两个日军俘虏,这两个“舌头”对于了解敌人在城内的布防情况很重要,但当时负责审讯的一位军事法庭的法官不会日语,一筹莫展。姜立诚正好路过,便自告奋勇充当起翻译协助审讯。姜立诚说,审讯中,俘虏交代自己是日本的大学生,被强行抽来当兵的。


178835956.jpg

 死里逃生坚信必将胜利


  1944年长衡会战爆发,那是姜立诚印象里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日军狡猾地用剪刀战术,从洞庭湖向南迂回,绕到岳麓山后包围了位于湖南大学内的指挥部。

  姜立诚回忆,当时真是死里逃生,部队牺牲惨烈,第十军全军覆灭,长沙沦陷,第九战区开始化整为零进行游击战。

  1945年,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姜立诚与战友们在宁乡县城接受日军投降。回忆起胜利日的荣光,姜老说,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牢牢地抱着必胜的信念。

  这种信念,来自于他从文书情报中读到的中国军人气节。“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负责守长沙的第十军,将士个个于战前预立遗嘱。预十师第28团官兵,跟日本人肉搏拉锯10余次,最终只有50多人活下来。”

  兵心网据新民晚报记者潘高峰鲁明 程绩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9-3 14: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楼主的贴子,我们共同参与军训活动吧,军虎训练网www.junhu.net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4: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百壮士”激励他参军 日本投降时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178835956.jpg



王明才老人出生于1924年,从小在上海生活,淞沪会战时,13岁的他亲历了身边的隆隆炮火。1943年,王明才加入了新四军。他参加过多次对日作战,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车桥战役中的芦家滩阻击战。在那场战斗中,他和战友还亲手抓到了一个日军俘虏。

抗战期间,人无分老少,地不分南北,无数中国人奋起抵抗侵略者,除了正规的部队,还有不少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民间武装,用简陋的武器同侵略者进行战斗。陈钦,就是当年宁波象山一支民间抗日队伍的队员。“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想想自己曾为抗战胜利做出过贡献,我感到非常光荣。”尽管过去70多年了,但说起抗日斗争经历,91岁的陈钦老人记忆犹新。

王明才

(新四军苏中军区一师老兵,现居金华义乌):

看到当年趾高气扬的鬼子跪在我们面前,我的心里,感觉既可气又可笑。胜利那一天,我明白,日本兵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团结努力,就有机会打败他们!

“八百壮士”激励年少时的他

王明才祖籍宁波镇海,从记事起,他就在上海生活,家在法租界。他的父亲是上海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自己则在法租界的教会学校读书,衣食无忧。

然而,“八·一三”的炮火,改变了这一切。王明才说,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虽然他住在法租界,但依然能清楚地听到隆隆的炮火声,日本人的飞机更是经常在头顶盘旋。

“中国军队的抗争非常勇敢,我每天都能从大人们口中听到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消息。”王明才说,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故事。

“那时我虽然还小,但已暗下决心,要像‘八百壮士’一样,为民族的独立拼尽最后一颗子弹、流尽最后一滴血。”王明才说。

1943年秋,家里的日子因战争已越来越难过,19岁的王明才只好应征到苏北泰州县运粮河镇做苦工。这个镇是日伪军的一个据点,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据点被新四军攻克了。而在应征的劳工中,年纪大的被遣送回家,王明才则和一些年轻人留下来参加了新四军。

和战友一起亲手俘虏了鬼子

王明才参加的部队是新四军苏中军区一师一旅一团三营七连,师长是粟裕,旅长是叶飞。

1944年3月,粟裕策划攻打车桥。车桥是苏中地区的一个重镇,镇里常驻日军60余名、伪军600余名,敌人在这里构筑了许多深沟高墙和大小碉堡50多个,还有许多暗堡。这是一场硬仗,担任攻坚任务的是三旅七团,一团的任务是在芦家滩阻击赶来增援的敌人,王明才所在的三营七连负责正面阻击敌人。

“3月3日黄昏时分,我们三排奉命进入阵地。”王明才说,3月4日,车桥战役打响,下午,日军果然派出7辆车载着240个鬼子前来增援车桥。

“待援兵进了包围圈,排长一声令下,我们重机枪、步枪一齐开火,猛烈的炮火打得日军乱作一团,四处逃命,在逃命的过程中又进入了我们预设了地雷阵,一时间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说到这儿,王明才情绪激昂。

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敌军锐气大减,王明才和队友们在排长的指挥下,冲向敌人,高喊“活捉日本鬼子”,并跟敌人面对面地拼杀。沮丧的敌人已无还手之力,有的跪地举手投降,有的跳进草荡深陷淤泥里不能动弹,被战士们活捉。

这次战斗,日军伤亡60余人,其中三泽大佐被击毙,俘虏24人。王明才和另外两名队友也一起俘虏了一名日本兵。

听到日本投降,大家都沸腾了

1945年5月,王明才随部队奉命南下浙江,一路上也和日伪军打了不少仗,其中,在湖州安吉等地和装备精良的顽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取得了3次反顽战斗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王明才正在金华浦江一带,“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沸腾了!炊事员还特意给大家加了几个菜,表示庆祝。”

“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仗打完了,我可以回上海和家人团聚了。”王明才说,经历战争的时间越长,大家对和平的渴望就越强烈。

“抗战胜利时的喜悦心情,我到现在都还能记得,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说到这儿,王明才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1956年转业后,王明才留在浙江工作;1958年,他来到义乌苏溪,后来便定居义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9-3 15: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9-5 06: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林征:13岁参军当号兵 10年和家人失去联系

     兵心网据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13岁参军入伍,10年南征北战,王林征一次次吹起冲锋号,鼓舞着战友们夺取了一次次胜利。今天(9月4日),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抗战英雄——83岁的王林征。

    1945年,年仅13岁的王林征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参加了八路军。因为年龄小,个子矮,大伙亲切的称他为“小鬼”。从那以后,“小鬼”这个绰号一直伴随着王林征的从军岁月。因为机智勇敢,他被任命为部队的吹号员。

    王林征:司号员就是首长跟前的耳朵,意思就是司号员发出去的令,也就是首长发出去的令,你比如说冲锋,你一发号令说冲啊,冲锋号一吹,“滴滴答滴”,就开始冲锋了。

    号兵,不仅承担着传达军令的重任,在战斗中也是最危险的一个。为了把号吹好,红小鬼王林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寒冬腊月,气温降到零下20几度,嘴唇常常冻在铜号嘴上,半天分不开来。作为战争的亲历者,提起日本鬼子,王林征满腹仇恨。

    王林征:日本人把这些(老百姓)集中到场里面,说你们往出说八路来没来,谁是八路,往出说,(老百姓)谁也不往出说,(日本人)机枪架起来往死打,当时(打死)够二三十个,都是无辜的老百姓。

    从1945年离开家乡参军,到1955年,王林征才和家人取得联系。

    王林征:那会根本想不到害怕,为什么呢,就是既然上了战场,这个生命早就置之度外了。

    战火纷飞的岁月已经结束,现在美好的生活是王林征老人不曾想象过的。老人说,他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难忘的抗战岁月,不会忘记那些牺牲的英烈,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9-5 06: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95b1OOOPIC13.jpg

传奇老兵魏太合

       12岁参军的魏太合:第二次登上大阅兵观礼台

  12岁参军入伍当起了“娃娃兵”;他身上有几十处伤,有三次险些丢掉性命;他经历了百团大战等数十场战役……他就是92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魏太合。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时,魏太合曾作为山西的老兵代表到北京观礼阅兵式。今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魏太合再次受邀到北京参阅。

  8月20日,记者见到这位传奇老兵,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

  1 全团最小的“娃娃兵”

  魏太合老人身体偏瘦,蓄着花白胡须,虽然有些驼背,但是走起路来步伐稳健,精神很好。老人今年92岁,长治武乡人,大部分时间住在山西省荣军休养院。老人非常节俭,一身军绿色的衣服穿了好多年,平时吃饭也绝不浪费粮食。“我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因为过去家里非常困难,吃不饱饭,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个八路军首长看我特别可怜才让我当了娃娃兵。”魏太合说。

  魏太合11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拉扯着5个孩子,家庭非常困难。1937年时,八路军129师386旅3团驻扎在武乡。一名首长在魏太合家中借宿。每到部队开饭的时候,吃不饱饭的魏太合就蹲在旁边看,直流口水。首长知道他家里困难,就喊他过去:“小鬼,拿碗去,一起来吃饭。”

  由于经常到部队蹭饭,一来二去,魏太合就和这位首长混熟了。首长看他年龄虽小,但是勤快、实在、有眼力劲,对他十分喜欢。有一天,首长问他:“小鬼,想不想当兵?”“当然想了。”魏太合毫不犹豫地回答。首长就征求魏太合妈妈的意见。“娃娃这么小尿炕怎么办?走不动赶不上部队怎么办?”魏太合的妈妈舍不得孩子。“不行,我就要当兵。”魏太合一再坚持。首长也告诉魏太合的妈妈,部队的同志们会照顾他,走不动的时候就让他骑牲口。

  终于,魏太合加入了部队,当时他只有12岁,是团里最小的“娃娃兵”。他被安排在了后勤部门,除了打扫卫生、照顾首长,还帮后勤部门看库房。临入伍前,妈妈还一直叮嘱魏太合:“娃娃,公家的东西千万别往自己口袋里装。”

  每当和敌人交火,由于他年龄小,老兵们不让他往前冲,但是当战斗结束时,他要和老兵一起打扫战场。他主要负责收集牺牲同志的袖章,因为袖章里缝着个人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才能知道是谁牺牲了。“战场非常惨烈,一开始我非常害怕,到后来慢慢适应了。”魏太合说。

  2 班里12个人牺牲了10个

  没过多久,魏太合由于与原来的队伍走散,再次入伍被编入八路军129师386旅769团,成为一名野战士兵。

  1940年10月下旬,日军放了一把火,烧掉了八路军总部在华北敌后建立的最大的武器弹药生产基地——黄崖洞兵工厂。关家垴战斗就此打响,据史料记载,这一仗是抗战中八路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斗。当时,八路军集合3个旅2个团2万人,在关家垴地区由彭德怀指挥,对袭击兵工厂的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进行围歼。

  战斗打响后,魏太合所在的旅请求加入前线战斗。开始子弹还比较充足,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后来,随着弹药的消耗,双方的距离不断拉近,到后来开始了白刃战。

  魏太合所在班的班长在肉搏中和一名日本兵扭打在一起。武器丢了,班长就死死地掐着敌人的脖子,眼看敌人就要被制服时,另一名日本兵举起刺刀朝着班长的身体刺了下去,有的刺在脸上,有的刺在身上和腿上,班长直到牺牲,仍紧紧掐着敌人的脖子没有放开。

  那一战,战火持续了几天时间,牺牲了无数战士。“与敌人相比,我们的武器装备太差。敌人在关家垴的山顶上架起了机枪,开始向我们不断地扫射,战友们一批又一批地往前冲,一排人倒下,另一排人继续。”魏太合回忆。

  后来,八路军一面组织火力佯攻,吸引日军的注意力,一面根据地形挖通暗道,就这样,他们不仅打赢了战斗,还俘获日军百余人。战斗结束时,魏太合所在的班12个人牺牲了10个,班长被敌人刺了27刀,脸都被划烂了。打扫战场时,魏太合抱着班长放声大哭。“那是我经历的最惨烈的一次战争,也是最危险的一次。”魏太合回忆道。

  3 曾为牺牲战友寻亲

  在战争中魏太合有三次险些丧命,除了关家垴战役,第二次是与阎锡山的部队遭遇时被地雷炸伤。“具体事件我不清楚了,只记得我们当时光顾注意脚下的地雷,没想到敌人把地雷挂在了树上。”触雷后,有战友牺牲了,而魏太合的脚面也被弹片炸伤。

  第三次险些丧命是魏太合的右肩被子弹击中,锁骨被打碎。通过抢救魏太合命保住了,但是右肩留下了残疾。由于无法用肩膀顶住枪托射击,魏太合不得不复员回家。“虽然身体伤残,但是比起死在战场上的战友,我还是非常幸运的。”魏太合回忆说,每次上战场之前,战友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知道打完仗回来,还有几个人能在。”

  战争年代的革命友情是魏太合永远忘不了的。解放后,他曾去为牺牲的战友寻找过家人,可是战争中留存的遗物和名字太少,他想了很多办法和途径,都没有实现愿望。

  魏太合复员回乡后一直在家务农,当了十几年的生产队长。如今,老人住在省荣军公寓。

  4 第二次受邀参加阅兵仪式

  今年9月3日,魏太合将作为参加过抗日战争、仍健在的老兵参加阅兵式。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来看望魏太合,面对大家提出合影的要求,老人十分重视,每次都要从衣柜里取出一身叠出棱角的绿军装,穿戴好后,对着镜子又再三整理,最后站得笔直接受拍照。“其实,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参加阅兵了。”魏太合介绍,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时,魏太合曾作为山西的老兵代表到北京参阅。



  当年9月29日晚,魏太合坐火车抵达北京。当天晚上民政部部长招待了他和其他老兵,并一起合影留念。30日,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老人们参观了故宫。30日晚上,温总理看望了他们。“当时,我们都很激动,大家都想和温总理握手。”魏太合回忆。

  60周年国庆那天,6点多,老人便乘车离开宾馆,前往观礼台。

  观礼台在天安门的旁边,魏太合找到了自己的桌签。“当时人非常多,老兵只占了很小的一块。”魏太合当时的兴奋和激动至今记忆犹新。

  今年,魏太合又要去北京参阅,老人很兴奋,他说:“能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穿上军装,到天安门广场参阅见证历史,对我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光荣。”

  编辑:兵心网    作者:山西晚报记者 王也 摄影本报记者 张文举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9-7 01: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回帖是美德!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05: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房义云:入伍仨月就入党


编辑:兵心网  作者:莱芜日报记者郭延冉

【人物小传】房义云,1922年1月出生,现钢城区汶源街道黄庄三村人,1944年11月入伍,1955年1月退伍。参加过济南、蒙阴等地的战斗。

“别看他现在腿不利索,还得拄拐,年轻时可是打过小鬼子的。”8月25日,记者来到钢城区汶源街道黄庄三村,见到记者前来,房义云的老伴孙兆美忙起身介绍。老两口正坐在宅子的胡同口乘凉。

“我参军那年,整个黄庄被鬼子祸害得几乎没人了。”房义云回忆。他十几岁时,村里来了一个鬼子小分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俺爹也是叫日本鬼子用机枪打死的,脚心、小肚子上都是枪眼。”他清晰地记得。1944年农历五月初十那天,他被通知去给父亲收尸。那天,下了很大的冰雹。“不能再忍了,要把这些惨无人道的小鬼子都赶出去!”房义云咬着牙攥紧拳头说。当年11月,房义云随军入伍,成了一名炊事兵。

当了炊事兵,给战士们做饭打饭成了房义云的主要任务。“那时候哪有什么好饭,战士们根本就吃不饱。”房义云回忆。战士们的主食就是稀稀拉拉的地瓜豆子粥,大白菜撕一撕加上几个辣椒,再撒上一把粗盐,端起碗来就吃。“最好过的时候,也就是一碗高粱饭。粉皮熬菜,一人匀不着一铁勺子。”“虽然咱在伙房里干,需要咱的时候啥活都能干。”房义云回忆。随军在历城作战时,他曾与一名姓范的炊事兵跟随战士们打埋伏战。“只听敌人骑着大马嘡啷嘡啷地过来了,瞄准了抬起枪来就打,过来一个打一个,子弹把他们的腿都打出窟窿了,真过瘾!”提起上前线打敌人的事,房义云激动地拍着腿说。他还埋过地雷,送过炸药,给政委喂马,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为了作战需要,河沟也得跳,雪窝也得卧。冬天趴在雪窝里,流出的鼻涕结了冰挂在鼻子上,脚背冻得勾勾着直不起来。”房义云说,甚至有位年轻的随军女护士被活活冻死。“她被冻死后脸上还带着微笑,那个表情我永远都忘不了!”随军作战时卧雪窝导致房义云腿部经常疼痛难忍,他只好“妥协”,退居后方。

房义云悄悄告诉记者,他还留有一点遗憾。“我入伍才仨月就入党了,可是后来把党员证给丢了,再也没找回来,也没再补。”“党和政府待俺不孬,每年拿的抚恤金足够花,去年还给俺修了房子,住着更得劲了。”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05: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90岁抗战老兵张常义:13岁改名参军抗战 揪出汉奸伏击鬼子

0.webp (1).jpg

在绵阳军分区干休所,张常义老人拿着自己的简历,一边看一边为记者讲诉当年的抗日故事。

0.webp (1).jpg

 1941年,张常义经历了他参军后的第一场大战:张庄战斗。他在纸上画出当时的战斗形式以及他们的作战路线。

  编辑:兵心网  作者:四川日报记者 刘佩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家住河北省武邑县的张常义当时12岁,他家离卢沟桥180公里,他说,在家他都能清晰地听到炮声。第二年4月,年仅13岁的张常义参军,第一次上战场打鬼子,看着家乡被日本鬼子糟蹋,他幼小的心里就坚定了一个信念:只有当兵抗日能救中国。近日,四川新闻网记者在绵阳干休所见到了90岁的张常义,听他讲述自己的抗战故事。前日,抗战老兵张常义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13岁少年改名参军 掩护身份保护家人

  “鬼子一来,杀人放火,整个村子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在绵阳市干休所,90岁的张常义又向记者诉说起了当年的抗日故事。故事的开头就是一位13岁小小少年内心的不安,鬼子一来,大家都逃难了,村子里就剩下走不动的孩子和老人。老人们总会告诉小孩们:鬼子来了,坏蛋来了!听过老人们的话,13岁的张常义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生存下去?只有当兵才能打走鬼子!

  1938年4月,张常义来到了八路军军东进第一支队招兵处,招兵处的一位指导员一眼就看出了他是高福田家的老三。原来,张常义的原名叫高听来,他的父亲叫高福田,是一名地下工作者。

  张常义还记得,当时指导员告诉他,为了掩护身份和保护家人,按照通常的做法,他在部队要使用新的名字,而且不能随便回家。“当时我说,直到把日本鬼子打走了,我才回家。指导员觉得我很有血性,于是就给我取了一个名,叫张常义。”

  参军后,13岁的张常义第一次打日本鬼子是在枣强县。“我当时年龄还小,所以就担任站岗放哨等任务。”他所在的部队晚上将县城围了起来,第二天僵持了一个上午,日本兵就弃城而逃。当时的战斗虽然不激烈,但仍有一番枪林弹雨,只有13岁的张常义并不害怕。

  听号声识别鬼子方位 兵分两路从后包围敌人

  1941年,张常义经历了他参军后的第一次大战:张庄战斗。当时,张常义刚刚结束了2年军校的学习回到武邑县,他担任了冀南军区第五分区青年营二连排长。不久,军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就运用到实战中了。

  张常义还记得,1941年,青年营刚刚成立,他们在武邑县南边驻扎了1个多月。有一天早晨,敌人突然从北边袭击张庄。当时,只有二连和六连的驻守张庄,根据战斗部署,张常义带领二连三排掩护六连从东边撤离。然而,六连的兵几乎都是年轻兵,武器装备不足,不幸中了敌人的埋伏。

  当时的地形分为大小张庄两块区域,敌人占据了小张庄,六连就是在小张庄的东北遭了埋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张常义带着二连三排的人赶去支援,由于他对作战地带地形熟悉,所以他和二连的战士一起分两个方向绕到敌人后面,帮助六连脱险。

  在转移的过程中,张常义通过听号声识别出了日本鬼子的埋伏方向,及时改变行军路线,安全地绕到了日本鬼子的后方,使得作战计划顺利进行。他们和日本鬼子打了整整一上午,一直到中午12点过,日本鬼子才撤离。然而让张常义痛心的是,六连牺牲了一些战士。

  汉奸伪装成要饭老头 战友们揪出鬼子耳目

  1943年,按照上级指令,部队已化整为零。张常义当时所在的二连则驻守在阜东县,那是阜城和东光的交界。当时,他们在阜城占领了一个山角地带做掩护。“山角地带对游击队来说安全,因为山角地带里面全是沙土岗子,一刮大风,路就会改变,路线不固定。日本鬼子开车骑马在里面行军都不方便。”



  当时,日本鬼子占领了东光县的一个镇子。“日本鬼子经常从这个镇子出发有目标的进行扫荡。”张常义说,当时他们怀疑是有汉奸给日本鬼子透露了游击队的行踪,但是一直都找不出是谁。不仅如此,当时游击队的一名干部还被日本鬼子掳走,行踪不明,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找出给日本人做耳目的汉奸,张常义和他的战友2-3人一组,经常在夜间到镇子群众家中侦察了解情况。“我们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揪出了那个给日本鬼子当耳目的汉奸,这个汉奸在镇子里伪装成一个要饭的老头。”经过了解,这个伪装成要饭老头的汉奸还拉拢了几个要饭的乞丐充当日本鬼子的耳目,他利用这一伙人在平常要饭乞讨中去打探游击队的一些情况,并以此向日本鬼子换取食物和钱。抓到这伙汉奸后,张常义和他的战友成功地伏击了驻扎在镇子里的日本鬼子。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05: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圣增:18岁参军当起卫生员

编辑:兵心网  作者莱芜日报记者陈爽

【人物小传】张圣增,1927年2月出生,莱城区苗山镇下郭家沟村人。1945年1月参军入伍,成为鲁中军区卫生部附属所的一名卫生员,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88岁的张圣增老人独自居住在下郭家沟村里的老年房里,精神依然矍铄,记忆依然清晰。8月27日,记者走进这个干净、整洁的院落,听老人回忆他抗战时的往事。“破坏公路、割电线、送情报、炸炮楼,我从小就不知道害怕。”张圣增从小就有英雄情结,入伍前,他就是一名出色的小八路了。当时,区中队、县大队和独立营每次秘密联合开会后,都会找机灵的张圣增送情报。每次送情报,他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张圣增16岁那年,村里住了200个伤员。鬼子得知消息后,立刻包围了村子。为了保住伤员,张圣增临危不乱,灵机一动,把住在家里的3名伤员藏在了地窖里,顺利躲过了鬼子的扫荡。“一心就想打鬼子,却当了一名卫生员。”18岁时,张圣增到日本鬼子的据点偷了两袋子弹,到鲁中军区参军入伍。部队首长对他进行了认真的审核,根据工作需要把他分配到了鲁中军区卫生部附属所。

其实,张圣增更想成为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但后来看到那么多伤员同样需要救治和护理,他明白能多救活一个战友,同样是光荣的使命。就这样,一心端枪打鬼子的张圣增,成了一名随军卫生员。“虽然不能直接端枪上战场与敌人拼命,但总算也是有了亲临战场的机会。”张圣增的任务就是跟随部队一起冲锋,每当有战友中弹受伤,他都会冒着枪林弹雨,就地给伤员简单包扎。然后把伤亡的战友从前线上抬下来,转送到战地医院进行治疗。“一场战役,300多个战友受伤啊。”1945年,部队在张庄村的一场战役,给张圣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敌人的子弹嗖嗖地从耳边擦过,尽管知道子弹不长眼,可当时的张圣增早已顾不得自己的安危,只考虑如何尽快为伤员止血,为他们争取一线生机。“一个卫生员背着两三个急救包都不够用,伤员太多了。”战斗中,战士的外伤最多,当时缺少绷带、夹板,他将自己的被子撕成布条做成绷带,用树枝当做夹板。

张圣增回忆说,当时只要不手术,都不会用麻药。一个姓王的战友比他大3岁,在作战中上、下肢都中了枪,取子弹时,疼得全身衣服都湿透了。时隔70多年,老人想起当时大批战友负伤的情景,眼里仍有泪花闪动。

现在,老人闲时总会跟儿孙讲讲抗日的故事,就是想让后辈能够了解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