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军警常识] 兵网推荐部队军人一些基本常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分享到:
发表于 2013-2-21 14: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服

 军人在平时和一般礼仪场合穿着的服装,意为平常时候穿着的军服。其主要特点是庄重、威武,能反映民族传统习惯和精神,适合日常穿着。一般区分为军官常服、士兵常服。按穿着季节又可分为夏常服和冬常服。有些国家还细化为队列常服和非队列常服。这种军服外观不像礼服那样要特别庄重,主要是穿着方便,更适宜于军人平时的活动。

  美国陆军的常服分为 A类和 B类两种,是供所有男性军官全年穿着的制式服装,并规定男军官在值班时、下班后或外出旅行,或者参加非正式的社交活动时,均可随意穿着。男军官的 A类常服包括,陆军绿色上装和长裤、一件长袖或短袖陆军绿色衬衫、一条黑色活结领带以及规定的配用品。男军官的B类常服与A类常服基本相同,只是不着绿色上装,而且在穿短袖衬衫时可以不戴领带。女军官的 A类常服包括:陆军绿色的传统式上装和裙子或长裤、一件长袖或短袖陆军绿色衬衫、黑色领结以及规定的配用品。其B类常服与A类常服基本相同,只是不含绿色上装。穿着A类或B类常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所执行的任务以及场合的正式程度等。

战服

  中国古代对军人作战时所着服装的称谓,也称“战袍”、“戎衣”、“戎装”等。唐人《本事诗》中有“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赠苏味道》诗中有“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始建射侯》诗中有“宾客时事毕,诸将备戎装”等句。 提到战服,人们自然会想到西安兵马涌博物馆中出士将士穿着的甲衣。其实,盔甲在秦始皇以前的奴隶社会就有了雏形,那时的盔甲多用兽皮、兽筋、藤条等物编制而成,防护效果很差,直到春秋时期还难以在战场上推广使用。盔甲正式作为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战服,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在位)进行军事改革,实行胡服骑射以后的事情。春秋战国时,地处中原的赵国,在北方匈奴的袭扰面前常吃败仗。赵武灵王继位后,认真研究了赵国屡战屡败的原因,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赵国兵败并非国衰民弱,而是在战法和战服方面落后于匈奴所致。匈奴将士,身着窄袖短袍,脚登皮靴,腰系皮带,既能御寒,又便于骑射,十分灵活。而赵军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衣服是宽袍长带,拖拖沓沓,战斗力很难得到发挥。因此,赵武灵王决心从改革战服着手,改变在战场上被动挨打的局面。公元前 307年,有一天他上朝时穿了一身胡服,对满朝文武大员宣布:赵国军队今后要改着胡服,练习骑射,并要大臣们在着装改革上率先垂范。赵武灵王的这一举措,惊呆了在场的许多大臣,他们认为改穿胡服,违背了先圣的教诲,破坏了中原文化礼仪,有损民族尊严,表示难以接受,其中反对最凶的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朝后,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拜访,用一番道理说服了公子成,第二天两人同着胡服上朝,大臣们一看公子成穿上了胡服,也只好改装。赵武灵王很快颁发了军服令,并提拔重用执行军服令最坚决的人,不久胡服在全国军队中普遍着用。随着战服的革新,赵军的战斗力得到很大提高,北驱匈奴,西抗强秦,东伐齐燕,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胡服的推广,虽然改变了长袍宽袖不便于作战的状况,但仍然阻挡不了刀枪剑戟的刺杀。为了更好地在战场上保护自己,人们逐步把盾的功能移植到服装上来,于是出现了可以有效地防护冷兵器杀伤的盔甲。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盔甲渐渐地改用铁金属来制作,公元前二百年左右,铁制盔甲得到普及。到公元 10世纪,随着锻造工艺的发展,出现了钢质盔甲,能够阻挡50步之外的强弩射击。在欧洲,盔甲的制造水平,中世纪时达到了高峰。


礼服


  军人在参加重大礼仪活动(盛大节日、阅兵典礼、迎送贵宾等)时穿着的服装。多数国家只配发给军官。军礼服用料讲究,多用纯毛或毛涤混纺织物,制作精细。其主要特点是庄严、美观、色彩鲜艳、军阶标志鲜明、装饰注重民族风格等。由于各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等不同,其礼服的样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把礼服装饰得绚烂多彩;有的设计得庄重大方。许多国家还有仪仗队、军乐团礼宾服及演出服。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礼服式样最多的国家,他们的军队有十多种礼服。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校官以上军官和海军舰艇尉官、水兵配发礼服。1965年取消军衔制,礼服随之废除。1988年第二次实行军衔制后,首先在部分担负特殊任务的军人中配发了军礼服,分为夏礼服和冬礼服两种,均为西服式,采用方下摆。夏礼服为平驳头凡尔丁上衣和裤子,陆军为米黄色,海军为本白色,空军为天蓝色。礼服领花将军为五星和松枝叶,校官为五星和麦穗,尉官则是由五星和宝剑形光芒线组成。冬礼服为尖驳头礼服呢上衣和裤子,陆军为海蓝色,海军为藏青色,空军为宝蓝色。1992年10月1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配用新式礼宾服。在保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服装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又与普通礼服有所区别。式样美观、庄重、鲜明、大方,其中仪仗队的陆军夏、冬服为棕绿色;海军夏服为漂白色,冬服为藏青色;空军夏服为天蓝色,冬服为宝蓝色。除海军士兵仍着士兵服,其余人员均为小翻领上衣和马裤。穿黑色高筒皮靴,扎白色腰带,右臂缀盾形臂章。独树一帜的礼服,使三军仪仗健儿倍显英姿,令世界礼坛耳目一新。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军官礼服分两种。第一种礼服分甲种夏礼服和乙种冬、夏礼服。甲种夏礼服上衣为白色,乙种冬、夏礼服与其常服基本相同。第二种礼服亦分冬、夏两种,这种礼服更加华丽考究。夏礼服除大檐帽外,整套衣服为白色,冬礼服衣、裤为黑色,上衣领上有金线樱花、樱花装饰花纹,袖子上绣有龟甲金色图案和金色樱花,裤外侧中线有条金色镶边。穿礼服要求佩带盘花式肩章。


飞行服


  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穿着的军服,是保证飞行人员在飞行中,特别是在高空低气压、缺氧等情况下能正常工作和生命安全的重要装备。主要包括:头盔、头(围)巾、风镜、外上衣、裤子、皮靴、手套和毛衣裤、衬衣裤等。按穿用季节分为春秋季、夏季和冬季飞行服。通常上衣为夹克式,下衣为马裤式。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冬季飞行服的面料是羊皮革,夏季飞行服外衣通常采用薄布料,具有防寒、防风、保暖性、透湿透气性和轻便的特点。在外国军队中,美军的飞行服比较有代表性,为整体式,前部为拉链开口,腰部与袖口有搭伴式松紧带,裤脚底部有拉链。衣服上共有 8个用拉链开合的口袋,胸部两个,大腿前两个,小腿前两个,左臂 1个,左大腿内侧 1个,供装带飞行中和跳伞后必备的生活用品。

  目前各国军队的飞行服均采用尼龙贴扣而没有纽扣,是总结了50年代初西欧某国在一次陆海空三军演习时,一名技术高超的飞行员因一粒纽扣掉进仪器中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而改革的。飞行服作为飞行人员在空中执勤时着用的制式工作服,其种类包括抗荷服、高空代偿服、调温服、跳伞服、通风服、液冷服等。早在 1933年,英国人就研制出第一代高空加压服。其后,美国、苏联、法国、德国等先后制成高空代偿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一些国家又研制了不同型别的高空代偿服和抗荷服。到20世纪 8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研制和装备了结构轻便、气密性和强度好、使用方便的飞行服。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60年代研制和装备了高空代偿服、抗荷服,并研制出通风服,以后又陆续研制出多种系列新型号,1982年研制出液冷服,更新了部队装备。为适应航空器的发展,飞行服将趋向于一服多功能、多用途,并向结构简化轻便、穿着舒适、使用方便、热负荷小的方向发展。


潜艇服


  亦称“潜艇特装”,是潜艇人员工作时穿着的军装。主要包括:潜艇防寒服、潜艇工作服、冬防酸衣、帆布工作服、防酸手套、太阳镜、污衣袋等。潜艇工作服具有紧身、防油、防酸、防水等特点。潜艇防寒服是供潜艇指挥塔人员春、冬季由水下航行转为水面航行时穿用,具有轻便、保暖和一定的防水性能。其上、下衣分解,防风帽与上衣连接,袖、裤口为紧缩式。面料为细帆布,保暖层为长毛绒。核潜艇工作服为连体式,供核潜艇人员在艇上穿用,具有防尘埃沾染、易洗涤、易穿脱等性能,采用漂白全棉平布制作。使用中定期检验,超过允许剂量时及时更换,以保证艇员身体不受损害



防弹服


  用于人体躯干免受弹丸或弹片伤害的一种单兵防护军服,多呈背心状。由防弹层和衣套制成。衣套常用化纤织物制作,起覆盖和保护防弹层的作用;防弹层用金属、玻璃钢、陶瓷、尼龙、开夫拉等硬质和软质材料单一或复合制作,使弹头、弹片弹开或嵌伎,并消释冲击动能,起到防护作用。防弹服具有一定的防弹丸直射和防弹片击伤的能力,对人体胸、腹部有良好的防护作用。防弹层的厚度,根据不同使用对象,以防护性能与穿着舒适之间的最佳平衡数确定。军人单兵穿着,能显著地减少战地死亡率和负伤率。防弹服是在销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场上人员伤亡总数的 80%是由低速和中速流弹或炸弹的碎片造成的,专家们从古代铠甲得到启发,在大战末期研制出第一代防弹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碎弹片造成的伤亡仍约占百分之六十左右,人们对防弹服的研制越来越重视,4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开始研制出合金钢、铝合金、钦合金、玻璃钢、陶瓷、尼龙等材料的防弹服,并用于战场。60年代开始出现用优质化纤材料取代优质钢材的第二代防弹服。70年代以后,防弹服又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研制的54型防弹服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能有效地防住两米外各种手枪弹的撞击。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重量轻(3.5千克)、防护面积大(0.23平方米)、防护性能安全可靠等特点。样式美观大方,穿着舒适方便,全部使用国产材料,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益高,每件价格只相当于美制开夫拉---陶瓷板防弹服的l/4。目前已广泛用于特警、武装警察部队和公安系统等人员,并远销美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和前南斯拉夫等国家。



跳伞服


  空降兵执行伞降任务时穿着的服装。具有防寒保暖、防潮、防水等性能,并有轻便紧凑的特点,其色彩有一定的伪装性。但担任表演任务的空降兵,其服装的色彩却十分鲜艳醒目,为的是收到良好的观看效果。外军军队的跳伞服的式样,上衣多为夹克式,下衣多为马裤式。中国人民解放军伞兵部队的跳伞服,上衣下摆有抽带,下衣裤口为钉有扣拌的散腿式。



贝雷帽


  一种无檐软质制式军帽,通常作为一些国家军队的别动队、特种部队和空降部队的人员标志。贝雷帽具有便于折叠、不怕挤压、容易携带、美观等优点,还便于外套钢盔。著名的将领蒙哥马利元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经常戴着贝雷帽,而且还与众不同地戴着将军和装甲兵两个帽徽。一些国家主要是在颜色上对不同的兵种予以区分。如美军的别动队戴黑色贝雷帽,特种部队戴绿色贝雷帽,空降部队戴栗色贝雷帽。各兵种的贝雷帽除颜色不同外,式样都一样,均属制式统一发放物品。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因其队员头戴绿色贝雷帽而俗称“绿贝雷帽”。这支部队由一些勇于冒险的人员志愿组成,进行特殊训练,专门从事特种任务作战,曾以“魔鬼之旅”闻名于世。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统一佩带蓝色贝雷帽。对贝雷帽的戴法有明确的要求。如美军规定戴贝雷帽时,应使帽圈平正地位于前额上,且高于眉毛l英寸,帽顶向右耳方向倾侧,并使硬衬正好位于左眼上方。贝雷帽只有在穿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时才能戴。穿常服戴贝雷帽时,可以穿战斗皮靴,并将裤腿束紧。

领带


  与西式军服配套的饰物。领带最早起源于军队士兵脖颈上系着的细布条。在 17世纪的法国巴黎街头,出现了一支来自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的骑兵部队。这支部队的士兵身着整齐的制服,脖子上系着一根细布条,巴黎市民看到觉得十分新鲜,一些爱赶时耄的贵族子弟便模仿起来,也在自己的衣领处系上一根布条,作为饰物。这就是领带的最早雏形。大约到了 18世纪,系领带在西方国家的许多人中间已较普遍,人们在人际交往的正式场合或出席比较庄重的活动时,一般都要穿西装、系领带。系领带到底有什么实用价值?评论家们历来观点不同,著名的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贝索阿把领带比作“绞索绳”,认为它毫无实用价值。但是它在世界上相沿三百多年而至今不衰,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认为,领带是象征男性的一种服饰,女性可以通过发式、高跟鞋、裙子、紧身衣裤来表现其特性的美,领带或许就是男性用来表现其特性美的一种方式了。也有的人认为,领带具有表现社会内容的意义,系上领带的人,会给人一种严肃守法、富有理想、责任感强的印象。
  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将领带列入装备,作为夏常服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从 1988年改着“八七”式军服开始的。男军官系藏青色领带,女军官系玫瑰红色领带,后来士兵亦增配领带,为草绿色。领带分为若干个型号,按每个人的身高发放,适宜的尺寸是领带尖不要遮住裤腰,穿背心时,领带尖不要露出背心。领带除着夏常服应佩带以外,还可用于着军衬衣时与肩章一起佩带。美军的领带只在男军人的范围内佩带,黑色活结式领带是统一发放物,穿绿色长袖衬衣时必须佩带这种领带,穿短袖衬衣时也可以佩带。黑色蝴蝶领结是个人选购用品,用以在夜晚穿着陆军蓝色或白色军装时佩带,并可与蓝色宴会服和白色宴会服配用。白色蝴蝶领结也是个人购买的物品,用于在穿着蓝色晚礼服和白色晚礼服时佩带。



战车乘员服


  专门供坦克等装甲战车乘员穿用的制式军服。其头盔有防止碰撞的垫层,以保护坦克手的头部。服装为连体式或两截式,为皮革制作。战车乘员服的肩部缝有专门的比较牢固的布带或抽带,其用途是在坦克手负伤时,能及时地将其从狭小的坦克内拖拉出来。各个国家战车乘员服的式样大同小异,以美军为例,为衣裤相连的整体式,外加一件防寒夹克衫,以保证在低温条件下作战。乘员服有拉链式前开口,臀部加厚,后背上部有抽带。由于在车内活动不便,为了及时获取各种战斗配件和生活用品,在衣服上制作了多个带拉链的口袋,左臂上有 1个,前胸有两个,大腿前左右各 1个,臀部左右各 1个以及小腿前部左右各 1个。防寒夹克衫是带拉链对襟式的,前面有两个斜插兜,左袖上还有 1个小兜,衣袖肘部带有垫衬,下摆和袖口有罗纹松紧边。此种服装应与作战皮靴一同穿着,但裤腿不用束紧。乘员在不戴头盔时,应戴制式鸭舌帽。



军人着装规定


  军服除了御寒暑、利征战等实用价值以外,还有肃军容、壮军威的观瞻功效,因而军人的着装各国军队都有严格的统一规定。首先是非军人不得着军服。中国早在明朝颁布的骑士服制令就规定,“不应服而服者,罪之”。美国《军事法卷》专门有一章对军人着装作了六条二十余款规定,第一条就是“禁止非军人着军服”。《苏军内务条令》和其他国家军队的有关条令条例,都对军人的着装作有具体的规定。但各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情况等不同,对军人着装的规定有所不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规定:“军人必须按规定着装,并保持军容严整。”这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穿着军服的总要求。具体规定是:着军服时,要佩带帽徽、肩章、军种(专业技术)符号和领花,如好衣扣、领扣和系好领带,内衣不得外露,不得挽袖、卷裤腿,不要披衣、敞怀;着军服要按规定配套,不得将不同季节、不同时机穿着的服装混穿,更不允许军服与便服混穿,或者在军服外面套上民用羽绒服、皮夹克、风衣等便服;着军服要保持衣着整洁,不能有碍观瞻,不得与军容风纪的要求相违背。同时,还对军人着便服的时机和场合作了规定,同样也必须注意形象端庄和衣着的整洁.


军服


  军人穿着的制式服装的通称,是军队的识别标志之一,也是国威、军威和军人仪表的象征。远在 17世纪时,随着正规军队的建立,军服成为军队服装的正式名称。法国军队最先使用了军服的概念,法国也是实现军服式样统一较早的西方国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起义时,穿国民革命军的服装,系红领巾以示区别。从早期的工农红军开始,便有了自己的服装,主要为灰色中山装,戴八角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军服为土黄色,新四军为灰色,也为中山装,戴直筒加帽围的圆顶帽,左臂佩带“八路”或“N4A”字样的臂章。解放战争后期,军服颜色仍为士黄色和灰色两种,帽子改为解放帽,胸前佩带“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章。1930年全军统一了服装式样,为开襟式,大檐帽,服装颜色陆军为绿色,空军为上绿下蓝,海军单衣为上白下蓝,冬服为全蓝。

  195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军服分为礼服和常服,军官戴大檐帽,男士兵戴船形帽,女士兵戴无檐软帽。1965年取消军衔制后,全军官兵一律改服“六五”式军服,佩带红五角星帽徽、红领章,戴解放帽。1985年夏季起,全军改着“八五”式军服,佩带装饰性肩章,领章上加缀五角星,戴大檐帽。1988年实行新的军衔制后,全军统一穿着“八七”式军服。目前,“九七”式新一代军服已在驻港部队试穿。

  随着军队建设的发展,军服更着眼于使军人能在各种条件和环境中自如地行动,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保证身体的健康。从制作军服所用材料的质量,军服的结构、样式、颜色以及其他性能等方面,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均有了重大的改观。军服的根本作用是适应战争的特殊环境,有利于作战。在炮火硝烟中冲锋,军服必须具有一定的防火性能;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军服必须具有防弹的特殊功能;在江河湖海中作战,军服要有一定的托浮和防水作用;在现代侦视器材的监控下行动,军服必须具有一定的防侦视“隐身”能力;在核、化、生条件下战斗,军服必须具有防原子辐射、防化学沾染、防细菌侵害等用途。另外,军服还应具有美观、防寒御冷、调温、调湿、调气等功能,以保证人员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作战。所以评价军服的水平,不仅看军服的质量和数量,更必须看军服的防伤害功能,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和是否便于行动等因素。现代军服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礼服、常服和作训服三大类。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七”式军服,具体区分为军常服、军礼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类。美军也将军服划分为常服、礼服和工作服,其中包括:冬、夏季穿着的不同厚度和材料的军眼,在办公室内、参加社交活动和在野外执行任务等不同场合穿着的军服。苏联解体前的军服,包括队列礼服、非队列礼服、节假日礼服,队列常服、非队列常服,野战服,轻便服,工作服等。



迷彩服


  作训服的一种基本类型,由绿、黄、茶、黑等颜色组成不规则图案的一种新式保护色。迷彩服要求它的反射光波与周围景物反射的光波大致相同,不仅能迷惑敌人的目力侦察,还能对付红外侦察,使敌人现代化侦视仪器难以捕捉目标。迷彩服最早是作为伪装服出现的,希特勒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首先使用了迷彩服,为“三色迷彩服”。后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装备了“四色迷彩服”。现在世界通用的是“六色迷彩服”。现代迷彩服还可根据不同需要,用上述基本色彩变化出多种图案。英军 80年代的温区、热区作战服和雨衣全是迷彩色的,体现了一服多用的特点,反映出目前国际上作战服装的发展趋势。台湾陆军近年来也积极发展新式野战迷彩服,选用材料是将人造纤维的比例降低,棉质成分增加到 60%以上,达到不易着火燃烧;在彩色上采用了黑、褐、深绿和翠绿四种颜色混合而成的迷彩色。同时,其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后,还具有夜间防红外线侦察的功能,具有式样美观、穿着舒适、结构合理、安全实用的特点。日本最新研制的迷彩服有春、夏和秋季通用类,采取细线条四色迷彩、两种色调,分别采用与季节的环境植物红外辐射相等的布料,提高了对红外线、紫外线等夜间侦视的防护,增加了保暖、透湿、防水和不易燃的性。冬用迷彩服则在秋季迷彩服的表面套上紫外线反射率与雪相等的单层布料制作的白色罩衫,里面配有木棉汗衫、毛衣和棉衣,增加了吸湿、保暖功能,即使在摄氏零下30度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发挥“防水御寒”的超高性能,可起到良好的避水、防风效能。为了提高迷彩的通用性,美军专门为其作训服研制了一种布料两面印染多种颜色的工艺,一面印有标准森林陆地图案,另一面印有三色沙漠图案。与此同时,美军还为其防化服研制了专门的迷彩图案。中国人民解放军迷彩训战服分夏季和冬季两类,色彩夏季为林地型四色迷彩图案,冬季为荒漠草原色,三军通用。 据报道, 外军近年来已研制出一种所谓“变色龙”型迷彩作训服,其材料采用一种光色性染料染色,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光色变化而自动改变颜色。一般情况下,如果周围环境不变,染料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彩色不发生变化。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光色性染料受到新的光线和环境主色调的反射,会变成与新的环境大致相适应的彩色。



水兵服2


  水兵服是海军士兵最有特色的服装之一。世界上各国海军服饰虽各有不同,但大致样式相近,形成了一种“国际流行范例”。特别是水兵服已基本形成国际惯用的样式,通常为白、蓝色,上衣为套头式,有披肩,蓝色的披肩和袖口上有数道白线;裤子在侧面开口,裤口肥大。这种“范例”是由多年的海上生活实践而来的。水兵经常在狭窄的舱室里进进出出,对服装要求利索方便,所以上衣一般都是套头式。套头式上衣扎进裤腰里,为得是避免上下舷梯、进出舱口时挂住衣服。在海洋中航行难免有人呕吐,为了避免衣领刺激咽喉,减少呕吐,水兵服的上衣都是无领式的。裤子侧开口,是帆船时代为了爬桅杆时方便。裤口肥大主要考虑有三,一是可罩住靴子,防止水花溅入;二是冲洗甲板时便于挠起;三是下海救生脱退迅速,脱下的裤子扎紧裤口,充以空气即是应急浮游气袋。上衣的披肩,过去是用来做“垫肩”使用的,现在除美观外,已没有更大的使用价值。关于披肩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古代男子流行蓄长发,而水手们为了适应海上生活,喜欢将长发梳成辫子。谁知油光的辫梢常常弄脏水手的服装,于是,他们便在自己的肩上披一块方巾来保洁,以后逐步演变为水兵上衣款式的组成部分。现在,各国水兵们穿的内衣,通常为白蓝相间的条纹衫,俗称海军衫,又称海魂衫。海魂衫的寓意为广阔的大海与蓝天,水兵们穿上海魂衫更显得精神抖擞。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水兵服经历过多次变化。50年代初期,水兵服的样式为:夏装上白下蓝,有披肩、飘带、胸章;冬服为全蓝呢质。夏装的披肩和袖口为蓝色,上面各有三道白线。这样的设计,一说是学苏联海军的,另一说是海军曾一度有过黄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的编制,三条白线代表三大舰队,也表示人民海军肩负守卫三大领海的任务。至于渤海,一说是当时未与黄海明确分开;另一说是当时苏军驻旅顺,渤海防务多赖于他们。直到 1955年实行军衔制前后(同年苏军移交旅顺防务,撤出旅顺),海军才在水兵服的披肩和袖口上各增加了一条白线,变成四道白线,并赋予它“人民海军担负保卫祖国渤、黄、东、南四大领海的光荣任务”的含义。这时的水兵服上下全为蓝色,由佩带胸章改为肩章。1965年 6月,海军水兵服被取消,水兵统一着灰色军服。1974年 5月,海军恢复具有特色的水兵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人民海军的水兵服更加漂亮和潇洒。

防护服


  军队人员执行特种勤务时着用的制式工作服,亦称特装。其作用是保证特种勤务人员 在有害人体环境中工作的安全。各国军队特种工作服的范围和种类不尽相同。前苏军的特种工作服主要包括装甲兵、空勤、地勤、伞勤、海勤人员及其他军事专业人员着用的普通工作服、专用工作服、伪装服和防护服。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工作服只包括空勤、地勤、伞勤、海勤人员及导弹部队人员着用的专用工作服和防护服。人民解放军于 50年代为空勤人员配发了飞行服、飞行帽和飞行皮靴等;为空降兵配发了跳伞服装;为海军舰艇部队配发了防寒服。60年代,为空勤人员增配了高空代偿服和抗荷服;给担负导弹试验、发射、储存任务的部队装备了相应的防护服。70年代初,装备了核潜艇防护服。现已初步形成配套的特种工作服系列。防护服按其功能,可分为特殊环境防护服和有害物质防护服两类;按其类别,可分为空勤类防护服、海勤类防护服、地勤类防护服。有的国家还专门制作用于防治各种昆虫对人体侵害的防护服,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曾穿过一种具有杀虫功能的军服,它能有效防止各类靠吸血为生的昆虫对人体的袭扰。据称,这种军服是采用一种被称作“里贝根”的杀虫剂,以一定的比例配水稀释后进行浸泡处理,蚊虫落在上面时很快就会死去,而对人体无害。

调温服


  用以保持飞行员和空勤技术人员正常体温的服装,是一种罩在衬衣和高空服装外面的连衣裤。由面层、内层和调温垫组成。调温服通过调温层起调温作用。不同的调温服,调温垫层有不同的调温装置和不同的工作原理。按不同调温方式分为电热式调温服、液体调温服和通气调温服。电热式调温服的调温垫由弹性导电材料组成,使用机上固定电源或小型蓄电池保持一定温度,通气调温服垫层内装置壁上有带孔的弹性管,管内充空气或混合气体,温度由恒温器保持。还有一种通过电动泵使冷却物质在循环回路中流动,循环构成制冷回路,使人体躯干得到良好的散热效果的液冷服,是新一代个体冷却散热服装,一些国家的空军已得到应用。

出海服


  舰面水兵出海作战、训练时穿着的服装。通常上衣是扣合式小翻领,下衣是工装背带裤。具有防风、防水、保暖和轻便等特点。冬季出海服,面料为防水胶布,内配防寒保暖层。防寒保暖层一般用人造毛制成,或用睛纶纤维与羊毛加工后制成。快艇出海服,供导弹、鱼雷快艇舱面人员航行时穿用,具有防风、防水、保暖等性能。该服为上、下衣分解,防水罩与保暖层分开,出海帽下有大披肩与上衣系结。防水罩用氯丁橡胶刮胶布,保暖层为细羊毛、腊纶混合絮片。海勤类作训服是舰艇人员在海上执勤时着用的制式工作服。舰艇在海上航行、战斗、锚泊时,为保证人员在海上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正常生活和工作,不同的舰种配备具有相应防护性能的工作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到 70年代后期,初步形成海勤特种工作服系列,主要有水面舰艇防寒服、潜艇防寒服、潜艇亚麻背心和裤极、潜艇工作皮鞋、核潜艇连体工作服、快艇出海服、快艇防寒胶靴、快艇毡袜等。

头盔


  俗称钢盔,用于头部免受伤害的一种单兵防护装具,是军人训练、作战时戴的帽子。它多呈半圆形,主要由外壳、衬里和悬挂装置三部分组成。外壳分别用特种钢、玻璃钢、增强塑料、皮革、尼龙等材料制作,以抵御弹头、弹片和其他打击物对头部的伤害。头盔在中国古代称为胄、首铠、兜鏊等。初时用藤、皮革等制作。据说法国将军亚得里安受到一个伤兵在战斗中急中生智用铁锅扣在头上,从而保护了头部事例的启发,领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代金属材料头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为防高爆榴弹弹片和枪弹的杀伤,头盔改用钢材制作,并正式称为钢盔。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防护头盔已从普通钢盔、高锰钢盔、尼龙头盔、玻璃钢盔,发展到现在的开夫拉头盔,大大提高了头盔的防护性能,其吸收能量的能力比老式头盔大 2.7倍。据统计,士兵在战场上的伤亡,有75%是由炮弹、手榴弹、地雷和炸弹的碎片所致。这些碎片的飞速仅为枪弹飞速的l/2,用钢盔是可以防护的。美国人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钢盔至少保护了7万名美国士兵的生命。当时最先进的钢盔是法西斯德国军队的,它们是在总结英法制造头盔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特殊护耳,看上去像个“煤斗”,防护效果特别好。美军1982年起装备部队使用的多种型号的开夫拉头盔,其综合防护能力均比原钢盔提高了4—5倍。以色列军队装备的制式头盔主要采用尼龙和玻璃纤维合制而成,造价低,重量较国外同类头盔轻50克,但防护能力相同。英军钢盔现已换成更耐冲击的尼龙头盔,使其对头部的保护作用提高了48%,对头部的遮盖面积提高了25%。中国人民解放军目前采用的80式钢盔,重1.1千克----1.2千克,厚度约一毫米。
  现代头盔的种类繁多,有步兵头盔、炮兵头盔、飞行员头盔、伞兵头盔、坦克乘员头盔、摩托兵头盔、空降兵头盔、海军陆战队员头盔等。头盔正向着增大防护面积,保护两鬓、耳、后颈等部位方面发展。迄今为止,虽然所有的头盔都能承受住炮弹碎片的打击,但还没有任何一种头盔能经受现代步枪子弹的打击。目前,有的国家军队的头盔,安装有通话装置;还有的国家已研制成兼备攻防两种功能的头盔枪,既可防护,又可发射无壳子弹。英军和以军已分别研制成功头盔显示器。英国为战斗机飞行员研制了一种称为“十字军战士”的综合头盔显示器系统,该系统由夜视器、头部跟踪装置、瞄准具、显示器、小型通讯传感器、三防装置、激光光辐射防护装置、主动减弱噪音装置以及稳定装置等组成,其特点是重心平稳、重量轻、隐蔽性好。以色列研制成功了第三代头盔显示器,可显示瞄准线、目标鉴别、飞行数据、飞行状态以及威胁警报等重要情况。


水兵帽


  海军士兵戴的无檐帽。通常为白色或蓝色,帽檐为硬圈,其外表为黑色,前方一般标有文字;帽檐的后方有两条黑色的飘带,有的飘带上亦标有文字,有的飘带上还印有勋章的绶带等识别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水兵帽帽檐和飘带的前方均标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字样。
  19世纪初,无檐水兵帽取代了漆布水兵帽而风行于世界各国海军。水兵帽无檐,主要是避免舰艇高速航行时帽檐兜风和使用观察仪器时帽檐碰坏仪器;水兵帽的硬檐圈对水兵的头部有保护作用,使他们不至于因海上颠簸而碰伤头部;水兵帽的飘带既可以做风向标使用,也可以用以系住帽子不使其脱落。关于水兵帽飘带的来历,在早期虽然主要是为了测试风向而设计的,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1805年,法国拿破仑军队入侵英国,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率领舰队与法国舰队激战,打败了拿破仑舰队。战中,纳尔逊将军重伤身亡。英国皇家海军为他发丧时,全体水兵都在帽后缀上两条黑纱,表示悼念和敬重。自此以后,英国海军士兵帽就正式缀上了两条黑色飘带。由于飘带所具有的测风和装饰作用,逐渐为各国海军所仿效。
  当今,世界各国的水兵帽大致相同,但亦有某些国家略有差异。法国的水兵帽就有一点明显的不同,就是水兵帽的顶端缀有一个分外鲜艳的红绒球。据说该绒球是法国国防部规定的制式水兵服的组成部分,象征“一滴血”,寓意为“作战勇敢,不怕牺牲”。顶端缀有小红球的水兵帽,戴着非常精神,容易引人注目,因此深受法国水兵喜爱。说起红绒球来,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来历。法国古代海军的木质战船,由于舱室低矮,水兵们经常被碰得头破血流。为了防止碰破头,水兵们就在帽中垫上一团棉纱。即使这样,也还有被碰破头的,鲜血浸染棉纱,变成了红球。经过若干年的演变,法国海军开始在水兵帽顶端缀上一个红绒球,寓意是“祝你走好运,不会碰破头”。如今,现代化军舰的舱室虽已没有碰破头的危险,但法国水兵帽顶上的红绒球仍然保留着。现在,水兵帽顶端的红绒球不但成了法国水兵服的装饰品,也成了他们喜爱的吉祥物和收藏品。


船形服


  某些国家军队佩带的一种形似船只的软体制式军帽,俄军曾称其为折叠式软帽。美国陆军的船形帽在两侧面的上檐附有镶边,将官镶金丝线或金色合成金属丝,其他军官镶夹有黑色人造丝或合成金属丝,准尉镶夹有黑色人造丝的银线或银色合成金属丝。苏联红军1935年开始戴用该帽,陆军只在士兵、军士、军校学员和军事建筑人员中戴用,海军除上述人员外,军官亦可戴用。中国人民解放军 50年代实行军衔制期间,船形帽为军士和士兵的夏季制式军帽。船形帽戴在头上可略向右偏,但其有侧底缘不得触及耳尖。戴好后,从侧面看时其前、后垂直折线与帽顶线应形成一条不间断的折线。帽顶不得受压或变形,使帽子的前顶端和后顶端保持尖顶状。按当时中国人的审美观,认为船形帽看起来不太美观,50年代人民解放军许多士兵对戴这种军帽很不习惯。但它打起仗来很方便,利于戴钢盔,不易被勾挂,既可当帽子戴,又能当毛巾擦汗洗尘。因此,至今仍有许多国家的军队采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2-21 14: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粹路过,没任何兴趣,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7-18 19: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帮顶顶!!

签到天数: 14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4-7-19 01: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另外,如果你喜欢兵器模型,那么就上兵模网www.81.gs

签到天数: 14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4-7-30 16: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回帖是美德!

签到天数: 14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5-11-27 18: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军旅故事www.81.gs请你发表不同意见

签到天数: 14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5-12-9 18: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贴子,我们顶一下
军旅故事www.81.gs

签到天数: 14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5-12-15 21: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08681.com兵网营区环境内
让我们支持楼主,我们共同来盖楼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