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陈云突然间消失在长途中?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3-2-14 05:43:51 手机发贴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21年7月,各地党组织13位代表赶赴上 海,秘密聚集在法租界的一幢石库门民居中召开 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 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90年了,生命逝去,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反而越发清晰,在后人心里刻下一分对历史的敬 畏。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即将到来的时 刻,上海市档案馆将于6月9日国际档案日, 以“档案里的红色记忆”为主题举办活动,集中披 露一批红色馆藏,与大家共同分享那些属于上海 的红色记忆。日前,记者深入采访上海市档案馆 档案研究专家张新、邢建榕,揭秘了红色馆藏背 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当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 之门被打开,作为历史的后来者,回望过往的光 荣与艰辛,也是为了重温信仰的力量。

香烟纸上写下给党组织的两封信

“革命本来是必须牺牲的,能够为革命而牺 牲也是一件光荣的事!因此,十余天来,我们在 监牢内的心情始终是平静的。我们尽情而高声地 歌唱……别为我们担心。我们视死如归的心情, 相信你们总能了解的。”这是陈辉、朱敏、小章 (章德敏)三位年轻革命者在狱中写给党组织的两 封信,它们被写在香烟纸上。

“革命志士,坚贞不屈!”这样的句子我们常 在教科书里读到,在市档案馆披露的这批红色档 案中,陈辉、朱敏、小章(章德敏)三位年轻革命 者在狱中写给党组织的两封信,给出了他们关于 忠诚和牺牲的理解。“革命本来是必须牺牲的, 能够为革命而牺牲也是一件光荣的事!因此,十 余天来,我们在监牢内的心情始终是平静的。我 们尽情而高声地歌唱……别为我们担心。我们视 死如归的心情,相信你们总能了解的。”这是信 中的一段节录,它们被写在香烟纸上,似乎还带 着革命者的体温。

1947年初,中共中央成立上海分局,同年5 月,上海分局改建为上海局,管辖长江流域、西 南各省及平津一部分党的组织和工作。1948年1 月,由张执一任书记的上海局外县工作委员会开 始直接领导宁波地区党的工作。上海地区的地下 党员和进步青年陆续到四明山区参加革命斗争, 陈辉、朱敏、章德敏便是其中的三位。

1949年2月,三人外出执行任务时分别被 捕,被关押在一起。在狱中,陈辉的手跌伤得厉 害,朱敏的枪伤伤口一直在化脓,章德敏被施行 了5次电刑,三人受尽折磨仍坚守革命理想,绝 不吐露我方情况。他们互相勉励,共同高唱《国 际歌》,还不断向看管他们的“浙保”士兵宣传形 势、讲解革命道理。经过他们的煽动,有些士兵 动摇了,为他们提供了笔与香烟纸,并暗地里告 诉他们不少“浙保”部队军事实力的情况。比如, 他们被关押的地方是“浙保”第一团第二营,营长 杨柏年,副营长姓周,共4连,每连官兵至多不 过50人,共有重机枪2挺,1挺不能用。轻机枪 每连本来6挺,但现在有的只有三四挺,机枪连 除了2挺重机枪外,只有2挺轻机枪。士兵战斗 力很差,都是未经训练的新兵。这样,使得他们 在狱中秘密写信有了可能。

遗憾的是,信还未来得及寄出,1949年3月 11日,陈辉、朱敏、章德敏等被活埋于余姚中 村。三位烈士牺牲时,都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年 华。朱敏22岁,陈辉、章德敏仅为21岁。“浙 保”逃离后,当地民众到烈士们被关押过的屋子 里查看,发现墙壁石缝中藏有几张小纸卷,展开 一看,原来是具名“陈辉、朱敏、小章同上”,写 于3月3日、3月8日给党组织的两封书信。信 中,三位青年憧憬即将到来的胜利,勇于承认、 反省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堪与红岩烈士“八条意 见”媲美。

一副对联见证陈毅的革命艺术

如果说,陈辉、朱敏、章德敏在狱中写给组 织的信让后人真真切切感受到革命志士的牺牲精 神,一副韩国钧赠送给陈毅的手书对联,则见证 了共产党人的革命艺术。

那是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 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镇压爱国民众,摧残抗日 力量。陈毅遵照党中央指示,率部挺进苏北,建 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当时苏北有四种军事力量: 日军、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军队、地方实力派 以及新四军,新四军力量最小。在这错综复杂的 斗争形势下,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陈毅与苏北军、政、工、 商、学界交往频繁,积极争取中间势力。这之 中,与韩国钧的交往最具影响和成效。韩国钧是 苏北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苏北中上层士 绅中有极高的声望。因他两度主政江苏,政界、 军界许多人都是他的门生。两人的交往中,陈毅 除了发信函,还亲自登门拜访,通过诗联和答建 立了深厚的友谊。“天心已厌玄黄血,人事难评 黑白棋”就是这个时期韩国钧写给陈毅的对联, 表达的是厌恶内战、渴望和平的心声。不久,这 份心声被转化成实际行动。

1940年9月中旬,韩国钧在海安召开苏北绅 商界知名人士座谈会,由他领衔发出致苏北各方 长官电,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争取中间势 力,使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在政治上、军事上 都陷于孤立的境地,为之后的黄桥自卫战役的胜 利打下基础。此后,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 部在海安成立。陈毅率部移师海安时,韩国钧盛 情邀请陈毅和夫人张茜住进家中,与陈毅把酒论 文,纵论天下大事。其间,刘少奇、陈毅、粟裕 等新四军将领曾会集于韩公馆共商抗日大计。

韩国钧的抗日言行,遭到日伪嫉恨。1941 年,南京汪伪政权派人到韩国钧避居的城郊徐 庄,威逼他出山担任伪江苏省省长,遭到韩国钧 的严词拒绝。敌伪无奈,只得将他软禁起来。不 久,韩国钧积郁成疾,终于不起。易箦时,他郑 重嘱咐家人:“抗日胜利之日,移家海安,始为 余开吊,违此者不孝。”

韩国钧现存书法墨迹不多,在南通博物院, 及一些书籍的题签、序、跋中能零散地看到一 些。

陈云为何在长征途中突然消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把美国记者斯诺 所写的《西行漫记》当做向世人介绍红军长征的 第一本著作。实际上,早在《西行漫记》面世前 一年多的1936年,就有署名“廉臣”的《随军西行 见闻录》问世,连载在《全民月刊》杂志上。

“廉臣”是谁?抗战初期,有人以为他和斯诺 都是美国人,如明月出版社1938年出版此书 时,署“(美)廉臣著”。直到1985年,为纪念遵义 会议召开50周年,《红旗》杂志重新全文刊登 了这篇文章,才明确指出“廉臣”就是陈云,这一 身份之谜在维持了整整50年后终于真相大白, 一同带出的还有一段长征往事。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长征之 前,陈云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红5军团中央代 表,长征开始后,随红5军团踏上了漫漫长征 路,先后担任军委纵队政委、渡河(指金沙江)司 令部政委等职。但是在1935年6月上旬,红军主 力渡过金沙江之后不久,中央红军即将与红四方 面军会师时,一些细心的人发现,陈云突然“消 失”了。长征队伍中再也见不到陈云的身影,即 便是与陈云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陈云到哪里去 了。

原来,中央派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党的组织 以及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由于任务的重要 性,这一决定是中央的核心机密,只有极少数几 个人知道。1935年7月初,陈云几经周折终于抵 达上海,他化名李介生住进了位于当时法租界天 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的永安旅馆。此时的上海, 不仅白色恐怖更加严重,而且中共上海中央局接 连遭到三次大的破坏,损失十分严重。一时间, 难以接上关系,工作难以展开。这时,中共驻共 产国际代表团知道陈云到了上海,认为在上海十 分冒险,决定请陈云等人尽快赴苏联。

《随军西行见闻录》便是陈云在上海等候去 苏联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写下的追述红军长征的文 稿。为了便于公开发行与流传,他以“廉臣”为笔 名,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口吻, 详细地记载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江西出 发,历时八个月、途经六省、行程12000里的传 奇经历。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三万字,但写得生 动活泼、真实可信。比如,记述红军军官与士兵 同甘共苦时这样写道:“上至总司令下至士兵, 饭食一律平等。红军军官所穿之衣服与士兵相 同,故朱德有‘火夫头’之称。不知者不识谁为军 长,谁为师长……”而在描述红军领袖如何爱护百 姓时也很善于抓细节,例如,毛泽东在贵州“见 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 边”,“当时毛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 中取布被单一条,授于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 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陈云去苏联后,《随军西行见闻录》的书稿 也被带到苏联,最早于1936年春以连载的形式 公开发表在法国巴黎华侨组织主办的中文杂志 《全民月刊》上。同年7月,在莫斯科出版单行 本。虽然《随军西行见闻录》曾有多个版本,但 能保存到现在的1949年前出版的版本已经寥寥 无几,《全民月刊》上的连载版本更为罕见。

瑞士记者摄像机中的延安啥模样?

中国的革命也被瑞士记者博斯哈看在眼中, 1938年,他在延安拍摄了片长23分钟的电影资 料。这辑影像资料由瑞士苏黎世当代历史档案馆 馆长在今年4月份赠送给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为 首次公开亮相。

或许有人要问,博斯哈何许人也?博斯哈生 于瑞士,早年出于爱好学习摄影。曾从事过种植 园管理及宝石贸易。1927年至1928年,他加入 一支德国人的中亚探险队,去了克什米尔和中亚 地区,从那时起,他开始从事新闻摄影。1930 年,他到印度,拍摄了不少甘地的照片。此后, 他一直活跃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拍摄过蒋介 石、日本占领下的东北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延 安,1936年11月9日美国时代周刊采用的那张著 名的蒋介石戎装封面照便是博斯哈所拍摄的。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博斯哈回欧洲 任战地记者。太平洋战争前去美国,报道过雅尔 塔会议和联合国成立等重大事件。二战结束后博 斯哈回到中国,在北平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

这次对外披露的23分钟影像真实地记录了 博斯哈抗战初期在延安的所见。从片中可以看到 陕北地区的风貌、风土人情及陕北根据地人民的 生活状况。片中还记录了抗战中的延安,有八路 军进行军事训练、高唱革命歌曲、打篮球、小八 路在简易的球台上打乒乓球的情形,尤为珍贵的 是片中有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的画面。片 中,“醒我国魂”、“欢迎坚决抗战的卫立煌司令 官”的标语以及生动的抗日宣传画凸显了抗战的 时代特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2-14 05: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介是神马?!!

签到天数: 1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14 05:46:22 手机发贴 | 显示全部楼层
灯塔小丛书刺破黎明前重重迷雾

说起中国的革命史,红色期刊、

过去的。1946年以党的23篇整风文献为内容出 版的“灯塔小丛书”便是其中的代表。

和一个人有关,她是董竹君,上海锦江川菜馆和 锦江茶室的创办人,也是共产党的老朋友,长期 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地位为党工作。

1945年春末,董竹君从菲律宾回到上海, 与新四军接上关系,党指示董竹君创办秘密印刷 所,准备在新四军进攻上海之时,出版报纸以及 印文件、指示、

董竹君从锦江抽资,盘下马浪路(现名马当 路)377号永业印刷所,未领执照,秘密经营。同 年10月,永业的印刷机器设备已不敷应用,旋 即董竹君又从锦江抽出30两黄金盘下了另一个 叫协森的印刷厂的全部机器设备及部分房屋。 “灯塔小丛书”就是在协森打纸型和印刷的。该丛 书出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刊登延安整风运动的 23篇重要文献,包括毛泽东的《整顿“学风”“党 风”“文风”》、

查研究的决定》

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然而,这些文 献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是严禁发行的。

耳目,印刷厂决定把23篇文献分散在14本书中 刊发,一本里面只发一二篇文章。

小,携带方便,售价150法币,相当于一张报纸 的价格。它们如同黎明前的灯塔,刺破重重迷 雾,指明了中国革命航船的航向,成为国统区进 步青年、地下工作者的精神食粮。

据董竹君在《我的一个世纪》一书中回忆, 灯塔小丛书每印一批,就会有地下党人来印刷厂 把书取走,通过秘密渠道发行。在董竹君的印刷 厂中,灯塔小丛书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读物, 曾一版再版,深受各界人民的欢迎。及至国共和 谈破裂,内战重启,董竹君所办的几所印刷厂也 应形势变化而停业。但灯塔小丛书的纸型却被地 下党带到香港继续印刷,再通过特殊渠道返回内 地,继续发挥舆论号角的作用。

《文汇报》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4-8-8 21: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楼主的贴子,我们共同参与军训活动吧,军虎训练网www.junhu.net

签到天数: 1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8-11 23: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回帖是美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8-12 23: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08681.com兵网营区环境内,让我们支持楼主,我们共同来盖楼吧!

签到天数: 1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1: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贴子,我们顶一下
军旅故事www.81.gs

签到天数: 1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6-1-8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下,兵心网08681.com不错

签到天数: 1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23: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兵心网www.08681.com欢迎大家关注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