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唐山究竟有哪些历史文化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2-11-12 20: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设人文唐山,提升家乡的软实力!大家畅所欲言!
古代孤竹国,老马识途,李世民东征和丰润八景,曹雪芹红楼梦和灵山传说,燕云十六州,萧太后行宫和韩昌故里,李善长故里,常遇春墓葬,很多很多啊
张学良奔丧,郭松龄反奉,开平武备学堂,滦州起义,鲜卑仲吉,编著《明史》的谷应泰,与宋慈齐名的王凊任,张佩伦,主持周口店考古的裴,贾二人,做过天津市长的张廷锷,吴德,抗日名将马占山,洪麟阁,杨十三,节振国......!
京东三卫:三屯卫,开平卫,天津卫。唐山占两个。
   开平武备学堂由在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为国捐躯的聂士成一手创建(原址在现开平城北,也是唐山交大初选校址),培养出了,王宾,卢永祥,鲍贵卿,田中玉等将领,最著名的要数两次参与直奉大战的吴佩孚,吴与他的对手张作霖都因忠贞爱国不与日本人合作被日本人暗杀!
滦州起义的惨烈过程,成为日后冯玉祥控局北京后,坚决将满清遗老遗少清出紫禁城的主因,适之先生若知该起义的惨烈度也不会对冯的举动发表一些说辞了!
在朝鲜和韩国的知识层,如果知不道“丰润驿,榛子店”会显得很没面子!
薛礼东征,王辇庄八套拉一辇,明成祖马越唐溪(即陡河,古也称馆水)留下越河这个地名!
有一个叫“徐九经升官记”的故事就发生在玉田县
唐山很多没有名气的人和事许多地区都在争,如开滦建矿史,启新发展史,三国时期的田畴,玉田的蓝田,以及京东三卫,天津在争;关于《石头记》的作者祖籍,辽阳在不研究明初移民史的情况下,不顾丰润,铁岭的资料,不顾情理的找了几块碑也在争;就连唐山的“中国近代工业摇篮”这个称谓,天津,上海,青岛,黄石,福建的马尾等等还是在争!
玉田的当代名人:

1、理工专家
   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
   著名土壤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连捷
   大连理工学院教授、原机床研究室主任赵为铎
   清华大学教授、钢结构专家王国周
   中科院研究员、光学专家张志三
   河北农大教授、林业专家裴保华
   深圳市诚达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智钊
   石家庄市决策委员会副主任、高级规划设计师李树声
   清华大学教授、化学家李洲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克哲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云茂   
   中科院长春研究所研究员卢景贵
   航天科技总公司高级工程师孟庆潭
   天津光电公司745厂高级工程师谷玉琪
   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热处理专家刘宗昌
   河北农大教授、被誉为“科技财神”的杨福存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张世敏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张素芹
   全国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吴金锐
   北京液压支架总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泽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副院长房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复杂数据分析中心主任王惠文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建工学院院长陈光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春利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教授许克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工学博士贾德昌
   区域经济与国土资源研究室主任、博士后孟旭光
2、社科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赵光贤
   北京大学教授、法制史专家蒲坚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德育专家李道仁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朝鲜研究所所长杨昭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朝鲜语专家赵习
   河北师大副教授、国家级排球裁判潘庆成
   南开大学教授、日本史专家米庆余
   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艾丰
   中共黑龙江省“奋斗”杂志原总编辑胡建良
   赤峰地方志专家孙晓雷
   中国物资出版社原社长、创新理论专家张立中
   中央党校教授丁柏传
   吉林大学教授、哲学家刘福森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法学教授党志全
   河北经贸大学教授边险峰
   天津市世界贸易中心原副秘书长谷世宁
   河北科技大学副校长、副教授王庆勋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徐中伟
   河北理工大学教授,系主任张世奇
   中国文化管理先驱之一、资深文化学者程云瑞
   唐山师院教授、中文系主任齐玉朝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广谱哲学研究所所长张玉祥
   广西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郭景萍
   同济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张玉臣
3、作家编导
   著名电影作家沙蒙
  《宫女谈往录》的作者金易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学史专家郭预衡
   电影文学作家叶丹
“我是一个兵”曲作者岳仑
  著名作家、“大墙文学之父”从维熙
  唐山市作协原主席、一级作家单学鹏
  《中学生》杂志原主编、儿童文学作家刘希亮
   儿童文学作家程宏明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艺理论家李春林
   著名“反腐”作家赵义和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台高级编辑谷世乐

   中铁建筑文工团业务团长、歌词作家许德清
4、书画名家
   著名书画艺术家蒋雨浓
   著名篆刻艺术家孙竹
   著名美术教育家周秉恭
   中央美院教授、雕塑家刘小岑
   赤峰画院原院长、“大漠画家”吴家硕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舞美专家孙家铨
   广东省画院原院长、著名画家王玉珏
   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书法家陶然
   著名民俗画家刘洪宽
   南开大学教授、东方艺术系原主任郑庆衡
   天津美院教授、著名画家孙廷卓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王梦祥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诗人旭宇
   书法家邓少青
   中国书画网艺术总监、书法家白续智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版画家周胜华
   广东省首届十大摄影家之一李洁军
5、中西名医
   连云港市盐场医院副主任医师、原副院长于少文
   著名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卢振东
   著名中医、天津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谷济生
   沈阳军区后勤部原副部长、激光医院董事长兼院长蒋繁隆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医古文专家钱超尘
   河北医大教授、主任医师南国荣
   河北医大教授、河北省检验中心主任李仲兴
   天津市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张宝麟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张慧澜
   中国国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广正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谷世喆
   第四军医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王家同
   天津市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红伍
   河北医大第四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孟宪利
   北京安贞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郑斯宏

6、演艺群星
  “皮影大王”张茂兰
   著名评剧演员赵良玉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派”创始人韩少云
   京剧花脸表演艺术家李克昌
   京剧丑角表演艺术家孙正阳
   著名评剧演员郭贵臣
   著名声乐教育家杨博亚
   板书表演艺术家梁厚民
   唢呐演奏家刘占宽
   著名影视演员、电影导演姜文
   著名评剧小生演员、洪影弟子张俊玲
   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入室弟子罗慧芹
   著名独唱演员于文华(出身于玉田评剧团)

7、英烈劳模
   直属库“好管家”史云汉
   “模范共产党员”傅显忠
   公安系统一级英模马文贤
一不吃皇粮,二不拿国税的冀东父老在抗战期间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紧丰润,滦南,日军制造大的惨案就发生三起:潘家峪惨案,潘家戴庄惨案,杨家铺惨案!(话外音---历史竟以这样残酷的形式将潘,杨再次联系到了一起)
1949年毛主席为《唐山劳动日报》命名,并亲自书写报头;51年为以唐山铁道学院为主体的“北方交通大学”书写校名,细心的朋友到了北京交通大学就会发现校名上的“京”字有特别之处(与“唐山站”来历近似三个字)!
邓培.广东三水人。1921年1月组建唐山第一个工人阶级自己的工会组织.领导唐山制造厂3000余名职工举行历时8天的罢工,取得全面胜利。10月23日,组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

在探讨孤竹国古城在哪里之前,首先说明孤竹国名的含义。
     据当年前辈告知:迁安一带原属令支国,卢龙、滦县、昌黎、乐亭原属孤竹国,两个古代方国都是以鸟鸣之声来命名。
令支国靠北,有一种山鸟,雌鸟叫一声ling ji(令唧),雄鸟就答一声fulingji(夫令唧),先民就以此称呼自己的部族。后来中原人以汉字记其音,写作“令支”(支,古音ji),也写
作“不令支(不,古音fu)。
     孤竹国靠南,临海。有一种来往于水陆之间的鸟,雌鸟叫一声音guzhu,雄鸟就答一声gugu,古代先民人以guzhu称呼自己的部族,以gugu称呼居地之山岭。后来中原人以汉字记其音,把其族名写作“孤竹”,把其山岭写作“孤孤”,现在卢龙县西南部仍有一座山叫“孤孤岭”,是古老的名字,“其它山名都是后世才起的。”
     为什么用鸟的声音当作族名国名呢?老人们说:“有鸟雀在旁边叫着,就表示没风没雨,没狼嚎没虎啸,日子安定;另外,一公一母,你叫一声,我答一声,就好比一家子过日子和气吉利。”
     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可以说这两个国名表达了远古先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祈盼安定祥和的淳朴愿望。
     那么,孤竹古城究竟在哪里呢?
     一、孤竹国都城前后两期不同
     1、孤竹国前期都城遗址在今滦县老城
     据《史记·索隐》:汤正月丙寅,封支庶墨台氏于孤竹,台一作胎。”原《滦州志·纪事》:商汤十八祀,乙未,封墨胎氏于孤竹,城黄洛。”墨胎氏被封孤竹国君是在商汤十八祀(当时称年为“祀”),建都城于黄洛。
     按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年表,商汤十八祀是公元前1618年,乙未,墨胎氏受封孤竹国君是在当年农历正月的丙寅日。那么,其都城黄洛城位于何地呢?志书引《一统志》:“黄洛城,殷时诸侯之国,在滦州,盖今州治也。”
     旧志《沿革表》注明:“滦州本古黄洛城,祖置永安军。滦州之名始此。”
     可见,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二年(923)始建滦州时,是选定古黄洛城遗址作为州治
所在地,以后历代沿之。1985年3月8日县政府迁新城,该地今称滦县老城。
     2、孤竹国后期迁都孤竹城
     为什么迁都?州志引《一统志》:“武丁析孤竹之黄洛,以封诸侯。”“析”:分出。
背景:武丁是商朝第23位国君,其父小乙是商汤九世孙盘庚的胞弟。小乙在位时,让武丁劳
苦民间,备知艰辛。公元前1250年继位后,励精图治,国力强大,史称“武丁中兴”,商朝
达到极盛,向四方用兵,疆域大展,官将随之建功封侯。按规制,封侯者必有封地。武丁将
黄洛城从孤竹国分出,“以封诸候”。结果是“黄洛城”成了“殷时诸侯之国”,孤竹国乃
选地另建都城。国人在黄洛城北约七十里处选中滦河(古濡水)弯流之处:先由西向东流,再
转而南流,内侧河岸崖壁,“崇台百尺”,“高据悬崖”,“周遭皆石”,地势高平,就在
这里营造都城,称为“孤竹城”。传至商周之际,伯夷叔齐就出生在这里。1957年7月我所
见孤竹城之北、东两侧以河为界,无墙;南、西两侧筑土为墙,南墙砖石为门,门楣大书“
孤竹城”三字。因孔子称其为贤,故嵌有匾额并立碑“贤人旧里”;后孟子尊之为圣,故又
立一碑“到今称圣”。城内“占地数百亩”,建有规模宏大的“夷齐庙”建筑群。此地长期

属于古卢龙县境,1946年7月划归滦县。1957年夏开挖170里“夷齐庙大渠”,夷齐庙建筑群
最北之“清风台”右侧崖岸被当作引水渠首,孤竹城始毁,1958年全毁。
     1985年《滦县地名志》47页:“何庄乡概况:……该乡境内有夷齐庙古遗址,曾于清代
重修,1958年拆毁”。
     1993年《滦县志》848页:“清节庙俗称夷齐庙,旧址在何庄乡孙薛营北。1958年修建
夷齐大渠时,将残存的殿堂碑亭等建筑物平毁,原清风台处建为渠首”。
     由以上分析可知,公元前1600年汤王建商,至公元前1046年纣王国灭,以“武丁中兴”
为界,其北方之方国孤竹国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约400年,都城在黄洛,即古滦州州治,今
滦县老城。后期约200年,都城在今油榨镇东北部古孤竹城;此地长期属于古卢龙县,1
946午7月划归滦县至今。
   
     二、孤竹城与古今卢龙县境
   
     历代关于“卢龙”的记载,大多是指“古卢龙县境”而不是“今卢龙县境”。古今
卢龙县境的分界是1946年7月。一位老者曾用四句顺口溜说明占今卢龙的变化:
     东边少了一小片儿,西边少了一条线儿,
     西南少了七十里,东南多了一大块儿!
     第一句指1946年卢龙县双望以北和以东地区划归抚宁,第二句指卢龙西部青龙河西岸31
村划归迁安(河西只保留夹河滩至横河一带),第四句指双望——十八里堡南——偏凉汀对岸
斜线以外由昌黎县划归卢龙(约相当今卢龙2/5以上)。
     与本文相关的是第三句:“西南少了七十里”。东起滦河两岸,西到青龙山西麓(在古
冶正北),东西七十里原属卢龙,俗称“河西”,东宽西窄,东口北起孤竹城西北,南到滦
州城北十二里刘各庄,宽约40里,向西逐渐收束至十余里,横亘在迁安与滦州之间。
     1945年日寇投降后,当时的中央政府接收河北。据《卢龙县志》载,1946年初,原卢龙
县“划入迁安40村,划入滦北办事处56村”。1947年6月,“滦北县”撒销,上述96村有81
村划归滦县,l5村划归迁安。此事在1993年《滦县志》42页有如下记载:
“1946年7月,滦北县改称滦县,并将卢龙县所辖的岳庄、迷谷、孙薛营、……小井峪
、大井峪等80个自然村划归滦县”,加上油榨镇共81村。孤竹城就在孙薛营正北,滦河西岸
。卢龙县也记载:该县曾辖有“今滦县商家林、九百户、西樊各庄、泡石淀、油榨、郑庄、
何庄七乡和宜安乡赵百户营、小井峪、大井峪(1)。简言之:“古卢龙县境”横跨滦河两岸
,“今卢龙县境”全在滦河以东。“古卢龙县境”一直延续到1946年7月,从此滦河西岸不
再有卢龙辖地。故滦河以西的孤竹城遗址从此已不“在今卢龙县境”。
     海内外对这种局部的沿革不清楚,故每逢提及孤竹夷齐,仍都写成“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
       1957--1965年间,我去卢龙访察请教,几次在饲养处炕头或村头树荫听老人为我唱
一首歌谣(在河西也听过)
。据介绍,歌谣是明朝景泰年间永平知府张茂所作,曲调是民间熟悉的《苏武牧羊》,歌词
共五句(末句重复)。原词是这样的:
                        漆水之东夷齐里,
                        滦水之西孤竹城。


  贤哉二兄弟,
                        古称贤之清,
                        千秋仰令名!
   这首歌谣现在已断脉,但民国《卢龙县志》卷十《风土志》还留有原词。词中漆水即青龙
河,漆指色黑,滦谐音蓝。漆水在卢龙城西,“夷齐里”在卢龙城内,所以说“漆水之东夷
齐里”属实。原《卢龙县志》明载:“孤竹城在城西十五里,滦河之左(西),洞山之阴(
北)②,其中“滦河之左,洞山之阴”,已准确地锁定孤竹城的位置,当地50岁以上的人
多曾亲见。“滦水之东”是十里河套,河套之东是青龙河,青龙河之东是卢龙城,故卢龙城
之东没有孤竹城。 
     而且“滦河之东”无法建造孤竹城。如上所载,孤竹城“周遭皆石”,所以能经受滦河
冲击永世屹立,滦河之东却是十余里的滩涂,过去荒草荆榛,野兽出没。康熙皇帝一次驻跸
,曾写诗“飒飒风声响画旗,滦河东岸猎归时③。如果这里有一座“占地数百亩”的孤竹
城,相信康熙不会在圣城圣庙打猎。而且,河套是流沙淤成,根本不可能建城。这也曾有殷
鉴:河套南端曾建“龙神庙”,结果万历十五年硬是被河水冲毁④,所以在“滦河之东”
建造孤竹城决无可能。
关于“夷齐故里”的考察:
其一、“夷齐故里”的“故”字是后人所加,在府志、县志均作“夷齐里”,意思是以“
夷齐”的名字命名的一个街巷;表示敬仰,但不等于夷齐出生地。滦河以西孤竹城门早就有
“贤人旧里”碑匾。《清节庙碑记》也明载:“实孤竹君旧壤,伯夷叔齐所生之地也”⑤
;一县不可能有两个夷齐故里。
     其二、“夷齐里”、“夷齐井”、“夷齐读书处”是三个民间传说,而“夷齐庙”和“
清风台”是“占地数百亩”有1800年历史的宏大建筑群。一场重大的历史风波也印证了这一
点。据光绪《永平府志》卷三十八:“清节庙    明洪武九年,同知梅〓移建于城内东北隅
。景泰五年,知府张,茂复建于孤竹故城。⑥”清节庙俗称夷齐庙,是一个宏大的建筑群,
何以兴师动众地移建呢?这是改朝换代的政治原因造成的。 朱元璋通过17年的反元斗争建
立明朝,自居华夏正统,视元朝为死敌。但元朝皇帝曾经敕封夷齐,并对夷齐庙大规模扩建
。明朝为了显示超越元朝,特将夷齐由滦河西岸孤竹城迁到府城。
     但改朝换代的热潮过去之后,寻根探源的呼声高涨起来:祭黄帝要到陕西黄陵,祭孔子
要到曲阜阙里,祭夷齐怎么能离开“孤竹故城”呢?只有“清圣归里”才算“名正言顺”。
到景泰五年(1454),知府张茂主持下,终于将府城内的夷齐建筑群拆迁复建于滦河以西“
孤竹故城”;张茂还特地写了那首“滦水之西孤竹城”,让府县学童传唱,以示纪念。一
个“故”字表明了它的传承渊源和历史依据。这件事证明:“孤竹城”确在滦河以西,不在
“今卢龙县境”。
   
     三、古孤竹城与迁安
   
     迁安古称令支,根据《汉书》关于“令支有孤竹城”的记载,能不能得出“孤竹
古城在今迁安”的结论呢?虽然“迁安古称令支”,但令支却不等于今迁安。
     其实,古令支辖境实际上比今迁安市大得多。孤竹城以北即滦河对岸的迁安市就不用说
了,且看孤竹城以东、以西和以南:
     其一:孤竹城以东。城东滦河至青龙河十几里滩涂河套全属迁安,即古令支。青龙河以
东为永平府及所属卢龙县,但原《卢龙县志》卷二碑文明载:“永平为令支旧壤”,可见青
龙河以东当年也曾是令支辖境。
     其二:孤竹城以西。是向西南绵延的赤峰岭、烽火山,今属滦县;但史料记载,“赤峰
岭、烽火山,汉皆令支也”⑦。可见孤竹城正西、西南今赤峰堡至今迁安野鸡坨一带,原来
也属令支。
     其三:孤竹城以南。南三十里为滦县佛洞山,俗称窟窿山,旧志写作崆龙山。府志卷七
十一称之为“令支界崆龙山。”可见这里原是古令支的南境边界。
     这就是说:孤竹古城以北、以南、以东、以西,原来都属令支境,孤竹城当然也属令支
;崆龙山既然是令支南界,那么,以北三十里的孤竹城当然也属令支。这就证明:《汉书》
关于“辽西郡令支县有孤竹城”的记载是正确的,而且证明了它所记载的孤竹城就是今滦河
西岸那座孤竹城。汉朝时它属于令支县,后属于卢龙县,1946年7月划归今滦县。
     孤竹城为什么又涉及了“迁安坨上村和祈庄附近”呢?这与明朝迁建夷齐庙有关。洪武
九年(1376)将夷齐庙由滦河以西孤竹城迁建于卢龙城内,景泰五年(1454)又将夷齐庙由
府城迁回了孤竹故城。但人们迫切希望对元朝的旧格局有所突破。原因是,明朝建都北京之
后,退至漠北的蒙古势力仍很强大,甚至曾把明英宗掳走。故对当时涉及元朝的事务十分敏
感,特别是官场中人,一旦被人告发“心中向元”、 “延续元制”之类,往往大祸临头。
嘉靖年间(1522-1565),朝廷诏令天下整修孔庙。著名学者郭造卿建言:“夷齐庙宜从孔
庙例”(应当遵从孔庙的规制体例)。这个建议不但符合朝纲背景,而且符合孟子将伯夷与
孔子并列的圣论。原文是:“孔子,圣之时者也;伯夷,圣之清者也!”但比较孔庙和夷齐
庙,却发现一个重大缺陷:孔庙正殿“大成殿”之后建有“启圣殿”,拜祭孔子之父叔梁纥
和母亲颜征在,“启圣”是“启发哺育了一代圣人之意”(到清雍正元年增祀孔子五代先人
,改成“崇圣殿”,这是后话);但夷齐庙建筑群里没有相应的祠宇。郭造卿说:这是“知
重先正而未达于礼也⑧”(虽然知道尊崇圣贤但没有达到“礼”的要求)根据郭氏建议,嘉
靖四十二年(1563)由兵备道温景葵主持,决定添修纪念夷齐父母的“启仁祠”,即俗称“
孤竹君祠”。
     按照孔庙规制,“孤竹君祠”必须建在孤竹城的最北端,即清风台以北。但是,当初为
了突出“高山仰止”、“清风励世”的意境,早已把清风楼建在了孤竹城最北端的滦河崖岸
上。其北墙以北,只留了一米左右安装脚手架,再往北就是滦河激流了,无法再添建任何建
筑。情急之下,人们发现清风楼下滦河河中心有一座小岛,恰好位于孤竹城的中轴延长线上
。于是就在岛上建造了孤竹君祠。对此朝鲜使臣朴趾源有如下描述:
     “河之南岸峭壁陡起,其上有清风楼,楼下滦河益清。河中有小屿,屿中跌石如屏,前
有孤竹君祠。泛舟祠下,水明沙白,野阔树远……同舟者顾而乐之曰:‘江山如画!’……
”⑨后来水位下降,河身变窄,小岛与滦河北岸连为一体,今属迁安市彭店子镇,两个距离
较近的村庄:西北为坨上村,东北为祈庄,一般表述为“今迁安市坨上祈庄一带”
。
     这就是事情的来龙去脉。
     夷齐庙的核心建筑“揖让堂”从汉灵帝熹平五年(176)始建以来已历时1830年。从迁
安看来,它在滦河以南;从卢龙看来,它在滦河以西;从来没有到过滦河以北和以东,也从

来没有过“迁安夷齐庙”的概念,一是“孤竹君祠”供奉的是夷齐父母,“夷齐庙”供奉的
是夷齐兄弟不可相混。二是据我1956年暑假亲见,滦河北岸“孤竹君祠”遗址及其外围占地
最多不过一亩,它怎么容得下南岸“占地数百亩”的孤竹城呢?
     但夷齐庙的迁建,附会出三个民间传说:
     (一)、夷齐里。当初夷齐庙迁建在府城东北部高地,这里曾建有储粮的官仓,故下面斜

地段叫做“仓坡”。仓坡一带,原是买卖棉花棉线棉布的市场,随着夷齐庙建筑群迁来,仓
坡一带形成街巷,因靠近夷齐庙,故称“夷齐里”。张采丞先生讲:“‘夷齐里’是以夷齐
命名的街巷,不是夷齐故里。”“九一八”事变之后出版卢龙地图,出于激励气节的目的,
特标为“夷齐故里”,用心是好的,但“贤人旧里”的牌匾早已立在河西孤竹城,人所共知
。
(二)、夷齐井。在卢龙城北门西,距移建的夷齐庙不远。庙址地势较高,实际是“三山不显
”的一座山,打井比较难,所以就近从北门外井中取水,这口井民间就称为“夷齐井”。明
末,明朝官兵多有投降后金者,内地援军路过此地饮水,当地人为了激励气节,特在井旁立
石,刻上“夷齐井”三字及八句铭文:
     有冽者泉,在城之荫;凿井而甘,浚地而深;
     柳色花香,式畅予襟;夷齐饮此,当不易心!(10)
     一二句说井的位置,三四句说井深水甘,五六句说井旁景色,均与夷齐无关。七八句涉
及夷齐,但它是假设句式:“如果伯夷叔齐饮了这口井的水,他们应当是不会变心的!”可
见夷齐并没有喝过这口井里的水。
     (三)、夷齐读书处。此地位于石门镇北书院山,原属昌黎县,县志载:“五字在书院山
云居寺石壁上。字大尺许,苍劲遒欹,款识模糊莫辩”(11)。26个字中,12个说位置,8个
字说字型,6个字说落款,惟独没有事情的来历和依据,这是民间传说的共性:感情可贵,
载体假托。原中科院历史所与昌黎县合写《昌黎县史》,对它做如下表述:“这虽然是出
于后进人附会,但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两个人的敬仰。”(12)什么叫附会?《辞源》的解释是
:“使事之不相联属者,相合为一。”又解释为:“牵强凑合。”新版《辞海》的解释是:
“把没有
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说成有某种意义。”
     其实“夷齐里”、“夷齐井”、“夷齐读书处”三个传说都反映了孤竹后人对先贤的崇
敬,但三个传说又都有“内涵简单、史据渺茫、后人附会不能坐实”的特点。
     实际情况是:第一,今卢龙县有夷齐传说,但没有孤竹城;第二,今迁安市有“孤竹君
祠”,但不是“孤竹君墓”,不是“夷齐故里”,也没有孤竹城;第三,孤竹城遗址在今滦
县,但它的特点是“周遭皆石”,它与今迁安境内孤竹君祠的石岛一样,优势是地基坚固,
适于建祠、建楼,但不适于建墓、建洞,其文物体现为地表的建筑、碑碣、雕塑、楹联、壁
画、诗词、祭器、书法等,而不可能有地下文物。
   
     四、古孤竹城与卢龙城
   
     卢龙城与孤竹城,本是两个固定的地理座标,但它们的方位与距离,书中的记载却是五
花八门,如:
     县志卷五:“孤竹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
     卷五:“孤竹城在治西十五里。”
     卷五:“祠在城西北二十里,滦水之左……”
     卷三:“洞山,城西十八里……孤竹城在其阴。”
  卷四:“清风台,在城西北二十里。”
     府志卷二十七:“迷沟(谷)在府城滦河西二十里,在清节祠三里(则祠在城西十七里
。)”
     府志卷二十七:“永平郡西北二十里,乃孤竹君旧封地,建夷齐庙,后为清风台……”

     朝鲜使臣《燕行记》:“孤竹城在永平府南十余里。”……
     这里的方位既说正西,又说西北,又说城南;距离既说十二里,又说十余里、十五里、
十七里、十八里、二十里。我在1956年在孤竹城抄碑之后,借开会见面的机会,多次请教张
采丞先生。老人家将民国《卢龙县志》赠我,我也看到了“孤竹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这句
话。当时十分困惑:滦河以西的孤竹城在1946年7月以前一直属于卢龙县,怎么会在卢龙城
南又修一座孤竹城?“县南十二里”,按我当时的理解,是县城中轴线正南延长线上截取十
二里
之处,地图上看应是卢龙县马台子一带。1957年暑假我特去了马台子、范家峪、莫台营、刘
马王胡李杨六个黄岭村,访察三天。这里是高山深沟,根本没有碑林行宫楼台庙宇,老农、
教师和干部们都说:“孤竹城夷齐庙在滦河西,这儿哪有!”莫台营一位70多岁的读书人还
从《永平府志》找出康熙皇帝《经永平府南》诗,老者说:“如果永平府南另有一座孤竹城
,他能不写吗?”
     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朝鲜学者朴趾源在他的《燕行记》中记载了从永平府到孤竹城瞻仰
夷齐庙的经过,内称:
     “滦河之上有小阜曰首阳山,山之北有小郭曰孤竹城,城之上题曰:‘贤人旧里’”,
“孤竹城在永平府南十余里”,“河之南岸峭壁陡起,其上有清风楼……”
     “在永平府南十余里”与“卢龙县南十二里”意思相同。这里清楚的表明,所谓“在卢
龙县南十二里”的孤竹城,原来就是滦河西岸的那座孤竹城。朝鲜使团的记载则证实了“孤
竹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的确切含义,证明它与“孤竹城在滦河以西”二者内涵是一致的。
我在1957年以“县城轴线的延长线上截取十二里”的思路去莫台营一带寻找孤竹城,留下了
胶柱鼓瑟、错解错求的笑话。
   
     五、研究古孤竹城需吃透矛盾的特殊性
   
     古孤竹城,地处卢龙、滦县、迁安交界之处,地貌复杂,屡有复迁,确实比较特殊。
     特殊之处主要有六:
     1、卢龙城与孤竹城不能直达,必须“迂途”来往。这是问题的关键,很多误解由此而
起。卢龙城在青龙河东岸,孤竹城在滦河西岸。两城东西相望,距离一般说是十五里,但不
能直达,原因是两城之间隔着两条河和十多里的滩涂河套(过去河套里另有青龙河的支流凉
水河),一无桥,二无路。当年青龙河紧靠卢龙西门外,南流约六里汇入滦河。汇合之处附
近是汉朝名将李广射虎入石之处,村名就叫“虎头石”,斜对岸是石梯子村(今属滦县),
此两村各为渡口。这两个渡口就是卢龙城去往孤竹城的“迂途”拐点。先由卢龙城到渡口,
过河再“迂途”西北行至孤竹城,这个近似V形的轨迹就是古来卢龙城去往孤竹城的必走之
路。《永平府志》卷一有乾隆三十五年(1770)永平府考官倪承宽所撰《游清风台记》,记
其路程是“西北二十里”。这二十里是怎么走的呢?文中说,“乃迂涂拜庙下”。迂,迂回
弯转;涂,通“途”。可见这二十里不是直通直达,而是从石梯子迂回而至。朝鲜使臣朴趾
源记载他们去孤竹城的行程是“永平府南十余里”,则是从虎头石“迂途”而至。这是必须
掌握的一点。
     2、“迂途”的里数是全程连算。青龙河与滦河至汇合之处,两河都到了下游,水势汹
涌;滩涂草木丛生,野兽出没,流沙渲泥难走,推车担担更不可能。除了河套里有迁安南丘
庄村民以外,几乎无人来去。特别是官方去孤竹城视察、参拜、游览,绝对不能直去,因此
志书中有关两城之间的方位里程全都不是正常的直线路径,而是“迂途”行程。府志卷二十
七:“虎头石,在治南六里。”县志卷四:“滦河渡一,石梯子,城西南十里,系官渡”。
石梯子是在城南十里,为什么说迂途二十里呢?虎头石是在城南六里,为什么说迂途十二里
、十余里呢?据老农告知:原来在表述里程的时候,河东河西不是分两段表述,而是全程连
算,连算的办
法是把全程算作河东里数的两倍。从“石梯子迂途”者表述为“西北二十里”,从虎头石“
迂途”者表述为“城南十二里”。因为“河东是走直,河西是走斜”,河西总比河东要远,
所以一般是说全程十几里,朝鲜学者记为“永平府南十余里”。
     3、“官渡”与“民渡”有别。虎头石和石梯子两个渡口在滦河两岸斜对面,为什么前
者说十二里,后者说二十里,相差这么多呢?原来沿着青龙河东岸到虎头石是走乡间小路,
比较近;而“石梯子”系官渡,上船之前要坐官车,走官道,下车之后也要奔官道,都不能
抄近道,里数就多了。那么,为什么由虎头石“迂途”说城南,由石梯子“迂途”却说“西
北”呢?这是又一个特殊之处——
     4、方位以主管官员的驻地为基点。经石梯子渡口“迂途”去孤竹城,因为主管官员驻
滦河西岸石梯子,以石梯子为基点去孤竹城是奔西北方向,所以整个行程就简称为“西北二
十里”。虎头石渡口隶属于卢龙西门外码头,主管官员驻西关,故以西关码头为基点,看虎
头石是正南,所以整个路程简称“南行二十里”。那么,南行二十里又何以成为“城南二十
里”?这里又有一个特殊之处——
     5、卢龙县西门靠近南门。卢龙县“四门不对”:西门位于西城墙的南1/4处,南门位于
南城墙的西1/4处,因此两门很近。记得1957年问路,卖冰棍的老大爷还说了个顺口溜:“
西门绕,南门到,小孩子尿不完一泡尿!”可知两门之近。南城墙外护城河正对南门有德胜
桥,是进出南门的唯一通道,无形中也就成为判断南北的基准。严格地说,从南门看虎头石
,应该说是西南方向,但因偏角很小,农耕社会里也就忽略不计,加之此处离西门甚近,所
以很自然的认同了西门外的印象,连《卢龙县志》也记载:“虎头石,在治南六里。”
     以上五点是地域的特殊,还有一点是时代的特殊——
     6、方位里程来自农耕社会的民间估量,而不是科学测量。科学测量的特点是一定条件
下的准确性,民间流传的特点是直观直感的估量性。比如,卢龙城——虎头石——孤竹城系
三角形,县志说“孤竹城在府西十五里”,又说“迂途”虎头石去孤竹城是十二里,这就违
背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点之距离以直线最短”的常识,可见民间估量是
有局限的。我1964年去南丘村,凉水河已消失,问青龙河与滦河之间的距离,老农说“老辈
子流传的是十五里,要我看撑死也就十一二里。”卢龙县志局成立于民国20年(1931),当
年出书,比滦县早5年,聘薛祥麟、程捷三等六位青年任“采访员”,他们写给张采丞先生
的请教信和感谢信保存在张老的《修志文牍汇存》专卷中,我都看过。“采访员”不是测量
员,“孤竹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等,都是他们从各村镇采录的农耕社会的民间说法。《括
地志》是唐朝地理著作,题“魏王李泰撰”,实是皇室李泰门下学者萧德言等多人采录天下
孤竹国方圆不足百里,夷齐故里【孤竹国古都城遗址】,孤竹山【即首阳山,洞山】,孤竹山祠【即夷齐庙,清节庙】。在卢龙城西北约8.5公里处滦河西岸,迁安城东南约20公里处滦河南岸,滦县城东北约30公里处滦河南岸。在今河北省滦县油榨镇孙薛营村。迷谷村【今滦县】;成语【老马识途】【蚁知泉】典故源于此地,夷齐庙西2公里。唐山市滦县,迁安市【县】。秦皇岛市卢龙县两市三县交界处。注【1946年以前2村均属古卢龙县管辖】。

迷谷.神秘神奇古老而美丽的迷人之谷.有着神秘神奇古老而美丽迷人的传说.老马识途故乡行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二年夏,偶得闲暇,客居于岳家―――龙山脚下的迷谷村。
迷谷村,属滦县辖。位于迁安、卢龙、滦县交界之处。北与迁安的山东庄毗邻,东与滦县的石梯子隔河相望。西偎巍巍龙山,东靠莽莽滦河,这迷谷与龙山交相辉映,共同孕育了许多神奇的史话,不仅是春秋时“老马识途”和“蚁知泉”两个有名典故的发祥地,还有隋唐时北平王罗艺修建的“谎粮坨”,商周时“古贤”伯夷叔齐饿死之首阳山入目可及,更有“樵哥帝梦”和“棒打龙头”的神话,以及秦叔宝为战姜氏弟兄喋血沙场的传说。
在悠久历史的装点下,这龙山,迷谷显得那么庄严,凝重、深邃而神秘。
今有幸缔缘于此,又难得小住,若错过这寻踪觅典于故地,吊古凭今之机遇,岂不抱憾千秋!我决定来一个携子晨游。
天刚蒙蒙亮,我就唤醒了长子必江,带着揭开历史面纱的怀古、探幽、猎奇的深情,漫步于村郊。
竖子必江,年刚二八,正读初中三年级,因稍具天赋,学习成绩居上游,平时不管学业多么紧张,仍然偷闲啃上几本小说,但社会交往,历史知识,风土人情,知之甚少,今身临故地“现场直播”,既可拓宽其视野,又可激发他对悠悠国史之兴趣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殷殷教子之心乃另一图也。
沿着步步登高的村中大街,我父子步出村西,来到雄险的龙山脚下。
这迷谷村座落在龙山东南“龙尾”之下,这龙山又名伏龙,高峻雄险,巍峨挺拔,横亘村西,站在这小小的龙“尾”之下,也须仰视方见山顶。
据传说龙山系一条真龙所化。虽为文峰塔打杀,然龙形未变:四爪抓地,山脊隆起,绵延起伏,成蛰伏而欲北腾之势。龙头高峻为主峰,“头”生二洞,恰如龙睛,悬于悬崖峭壁上的龙睛位置处。据传,每洞之大小可容两张八仙桌,供八人同做方城之戏。这龙头伸入滦河之内,呈俯吸百川之状。宛如真龙活现。
滦河水自山北东流,擦山而过,至东北成90°南折、环龙山头南去,恰过迷谷村东。
这龙山上至今流传着“樵哥帝梦”和“棒打龙头”的神奇传说:
古时,有父子二人居于龙山。其子为一樵哥,其父通堪舆,临终前,切嘱其子,死后将其裸尸而殓,抬棺绕龙山游走,绳断之外,即为墓穴。樵哥必须于墓侧结庐,守灵满百日,不得离开片刻,这樵哥乃一孝子,一切按先父遗嘱办事,直到端阳前日,守灵已九十九日矣。樵哥想,明日乃父亲百日祭辰,应进城买香烛祭礼。复想到守灵之限尚差一天,踌躇再三,最终还是去了城中。不料进城门之际,城楼上礼炮自鸣三声,离城之时,仍是三声自鸣。县官大惊:“传说龙山四处游走,王气葱茏,所到之处必有帝王出现,莫非就应在樵哥身上?”于是追回樵哥,严加诘问,樵哥只好据实相告。县官带人至墓地开棺验尸,见其父尸体已成龙形,仅差几片鳞未成,虽风水已破,樵哥帝梦难圆,但龙山所到之处仍可出一千知县。县官暗将自己先人骨殖移入此穴,以求荣华后世。小樵哥悔恨无极,誓报此仇。请来一南蛮子,在龙山东二十里的团子山上修一文峰塔,形状似棒槌,因此团子山又称棒槌山,每年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塔影直射龙头,打得龙头脑浆迸裂,此龙死后。仍呈龙状,停于滦河岸边。
风水又破,虽未能出一千知县,却在龙山脚下的三李庄出了一千个纸涧。这纸涧即是手工抄纸的浆池。因此三李庄手工抄纸作坊颇多。
听罢了“樵哥帝梦”和“棒打龙头”故事。小必江精神振奋,奋力朝山上登去。
山陡路险,才到半山腰,早已气喘咻咻,此际向山上看,断壁悬崖令人生畏,沟谷纵横让人胆寒,四周林木阴森可怕,因野草迷径,晨露湿履,我叫止必江,方放弃了继续登山念头。
身在山腰,正好把山东景色尽收眼底:
山坡上尽着绿装,一簇簇不知名的山花烂漫开放,山上松树奇形怪状。松枝上小鸟婉转啼唱。不远处,四个大石塘下寸草不生。奇怪的是,这相隔很近的四个石塘却分成两色,红色的暗红浑厚,白色的晶莹闪烁,碎石下泻,近看犹如那红珠、白珠落下玉盘,远看好似两道飞瀑挂在山腰,这红白相间的石瀑,又构成了龙山的一道风景线。石塘上,隐约几个黑点在蠕动,那是打石工人在打眼放炮。
我们攀上一块巨石,送目北去:黑黝黝一片山林,远山处为杨树,近山处松树居多。林中间现出了一小片开阔地,细一看,原来是波光粼粼的一潭碧水。这就是迷谷人常说的他们村的水库了。迷谷人以勤劳著称,他们开山凿石,植树造林,今又积水成库,蓄山中之水,用之于于农,这库养的鱼类不仅是村里的项重要经济收入,逢年过节每家还能分得几条鲜活的大鲤鱼呢!
水库四周,就是一望无际的树林了。山高林密,遮天避日,树木纵横,阴森森、黑洞洞,浩浩茫茫,不见尽头。尖啸的松涛声不绝于耳,凄厉的兽吼频频传来。虽在这晴天白日之下,轰轰放炮采石塘边,犹自让人不寒而栗,难怪当年迷途齐军闻风丧胆。
此刻,身处“老马识途”的故地,正好将二千多年前发生在引地的“老马识途”和“蚁知泉”两典故讲给必江听:
据《东周列国志》载,春秋时,迁安国名令支,又曰离支。为山戎人聚居之处。这令支西邻燕国,东南界于齐鲁二国。山戎人生性骠悍,擅长骑射,自恃地险兵强,屡犯燕境,燕竟不敌,求救于齐,斯时齐国强盛,国君齐桓公系春秋五霸之一,又有贤相管仲统兵。齐桓公遂纳管仲策,统兵伐令支,大军浩浩荡荡,于葵兹大败令支兵,长驱直入,结寨于伏龙山下。
这时,必江手指山西,问我:“那时齐军扎营在地带一定是龙山西边老牛坡上丁庄子一带吧!我想,我每次到姥姥家来,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呢!”
是的,这龙山仅有沿着西麓一条曲折的道路才能到达龙山头下的滦河渡口。渡过滦河往西北十五里就是迁安城了。如今这条路几经拓宽,已成了纵贯迁安南北的主动脉。
这龙山及渡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当时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面对齐军的进攻,令支兵马已切断道路,把守渡口,阻击齐军。齐相国管仲,字夷吾,乃历史上著名贤相,决定佯攻龙山,暗渡黄台,智取令支。这黄台山渡口距令支城西南上不足二里的黄台山下,令支一破,城破人亡。令支国君密卢逃往东南方向的孤竹国,即现在的卢龙县城。
我手指着东南方向,告诉必江,这卢龙城离我们的脚下不过20里路程。这里必江突发奇想,用手由山西到山东环山南画了一个弧,问:“如果在龙山的驻兵由龙山西边过丁庄子奔新军营村,环山南东来,不就如走弓弦,可沿捷径截击密卢了吗?”我心中暗喜:这孩子倒是会动脑筋了,并能联想到了数学上的勾股定理。
原来齐军大破令支后,相国管仲乘胜追击,卑耳之溪拦路,管夷吾智辨俞儿,凭俞儿指路,进兵孤竹。结果误中孤竹国主计策,被引进孤竹城西北瀚海之中。才引出了“老马识途”一段的故事来。
看着必江专心的神态,焦急的眼神,我手指着脚下的迷谷村东一大片地方,紧接着继续讲到:
这瀚海之中,荒无人烟,乃是一片人迹罕至之地。就在我手指这一片地方。那时这里草深无径可没顶,林荫蔽日能遮天,黄沙漫漫难睁眼,狂风尖啸若狼嗥。真是: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齐军在黄昏之际,置身这莽莽山林中,东奔西撞,不辨东西,真是六神无主,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姿顾尚且不暇,哪还有心思追击令支残军呢!
值此乱军之际,老谋深算的相国管仲,急放出军中老马,摘铃解缰,由其信步前行引路。齐军大队紧随其后,方曲曲折折逃出迷津。迷途得返,全亏这军中老马,虽为异类,却有这种神奇的指路功能,于是“老马识途”应时而生,遂成典故。
齐军退后,寻土人问之,才知道这迷途之地人称迷谷!就是我们脚下这块地方!“迷谷”这村名因此而生,并沿用至今。
迷谷,迷谷,真是迷人之谷啊!
站在半山腰中,举目往迷谷中望去,这才发现,这迷谷村原来偌大一个村庄,依山而建。往东每隔十几家屋顶就下降一个阶梯,每个落差大约有2米之多。此际,村中正升起缕缕炊烟。红色的,白色的砖瓦房掩映在一片树林之中。昔日齐桓公迷途之荒野,如今已成了有十几条大街,人口近万的大村庄了!村中街道均已铺上水泥硬化,街上路灯成串。人们丰衣足食,正以千里马的速度在致富的道路上飞奔。





























发表于 2012-11-13 06: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不错,顶一个,谢谢~~~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