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振国:文学应对国家和民族有所担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分享到:
发表于 2012-5-29 15:32:53 手机发贴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访甘肃省作协主席邵振国
   冬日暖阳自窗口照进甘肃省文学院简朴的办公室,整洁的桌边坐着邵振国先生。他神情面貌朴素,周身静静地散发着丰厚与华美的气息——“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样的意境吧!
   邵振国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麦客》《祁连人》《日落复日出》,另有中篇小说新作《没有水、没有太阳》《麦色》《细雨草地》,长篇小说《月牙泉》等。短篇小说《麦客》曾获全国第七届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当代》文学奖、首届《小说月报》百花奖,长篇小说《月牙泉》获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等。而较之过去多年,就写作的成熟度及作品的产出,邵振国先生认为自己近几年的创作状态良好,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若有人兮》是其具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对未来的创作,他亦怀有充足的自信。
   对于当下甘肃的文学发展状况,邵振国先生亦是信心十足。他认为近年来的甘肃文学创作是“新时期”以来最好的时候,突出表现在创作队伍年轻而可观,作品频频见诸国家核心期刊,作家们均拼搏奋进,写作态势令人欣慰。就诗歌来说,历来强大的甘肃诗歌队伍愈加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盛景,老乡、古马、高凯、娜夜、牛庆国、人邻等诗人产量尤高。高凯的诗作采用朴素的、乡土味道的表达方式,又于朴素当中激情澎湃,意蕴浓厚。其新近出版的《红灯传奇》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叙事长诗,既有叙事及发展历程,又具有独立性很强的片断抒情诗特征结构。古马、牛庆国的诗作更多抒写西部,古典意味和地域特征非常突出。娜夜的诗汲取西方诗歌的学养较为明显,其诗作偏重于发掘人性较深的层面。人邻的诗歌特征突出地表现于非直白的书写,更富有艺术的抽象与象征性。
   面对诗歌的阵容和成就,邵振国先生说,事实上,甘肃文坛“体裁论”的态势已经发生了醒目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变化。原因在于,全国核心文学刊物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质量优异的甘肃小说,譬如《西夏咒》《豺狗子》《两个人的车站》《羊群入城》《姓黄的河流》《河套平原》《怀雨人》《金枝夫人》等等,不可枚数。尤其叶舟、弋舟新作连篇,《大象的墓地》《年轻人》频频被文学选刊选载。它们放在全国小说的艺术质性水准上亦属于上乘佳作。另有新近出版的一批长篇力作,《白虎关》《1950年的婚事》《大学潜规则》《最后的穷人》等,这些作品把一支强悍有力、成果辉煌的青年作家队伍呈现于世人和读者的眼前,坚挺地站立在全国文坛前沿,他们就是雪漠、马步升、张存学、王新军、叶舟、弋舟、向春、史生荣等,他们的身姿面影,足以证明甘肃的小说无愧于中国当代文学。
   “眼下甘肃的文学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以为它是一个在全国也有普遍性的问题,即缺乏对小说美学的‘理论认识’和自觉,还有待于探向小说地心的深处。而这个问题关乎着小说的力度、生命质性及拓展其更深广的艺术天地之可能性的问题。另一点是,除了严英秀、赵剑云等少数青年作家外,我们尚缺乏更多的青年作家向着全国文坛冲刺的能力和勇气,需要我们发掘和鼓励。”邵振国深思熟虑地说:“我们在基层发现了几位文学素质很好的青年作家,譬如龙巧玲、裕固族作家达隆东智,另有杨来江、朝歌(侯永刚)、涛声、毓新等等,都创作出了比较好的作品,但缺少我们的评论和鼓励。”
   如何促进甘肃文学创作的大繁荣、大发展,邵振国先生认为,首先应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队伍,并着意于吸纳新生力量。就省作家协会来说,需要加强机制,将专业作家和业余作家组织运作起来,形成合力,开展活动,以利于作者创作与发表更多的优秀作品。
   而更为重要的是怎样生产时代精品。邵振国先生对此的理解是,这个主题主要牵涉这样两点:人的素质及机制的健全。倘若诉求于“时代精品”的话,那么这两点都有待于改善和提高。尤其后者,它是人的素质的相关要素。我们谈人的素质,人的思想、精神,人所处的文化层面,都离不开后者。人的素质,包括作品创作者的、作品接受者的,即普泛的国民素质,都决定着“时代精品”的程度。
   “人的素质,如果我们赋予它这种功能、属性,我要说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是有缺憾的,有许多文学自身的问题需要作家们研究思考,比如说我们是否真的具有‘思想’,我们的思想处在怎样的一个文化层面上,这个‘文化层面’的性质如何,它是不是具备‘先进性’‘时代性’,及这个时代应有的思想、精神的高度?”
   在中国文联第九次、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说,广大文艺工作者“对国家和民族有担当奉献”。邵振国以为,这是我们的一种愿望、期盼,我们的确需要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但更需要思考,我们的这种“担当”究竟做得怎样。我们创作出的真正“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究竟有多少,思想深度有多深,能够真正达到对国家和民族有所担当的高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5:33:27 手机发贴 | 显示全部楼层
   离离自从2006年发表诗歌进入诗坛,一发不可收拾,迄今已有500多首诗歌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飞天》《诗选刊》《诗歌月刊》等几十家纯文学刊物,并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中国诗歌精选》。尤其是2007年到2010年短短四年间,她先后敲开了《飞天》《星星》《诗刊》《人民文学》等著名文学刊物的大门,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优秀诗作。最近,又有她的诗集《旧时的天空》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一个青年诗人,这无论在省内诗坛还是全国诗坛,都堪称奇迹,其诗歌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值得诗歌研究人员及广大诗歌爱好者引起重视。
   离离生活于甘肃省通渭县,大学毕业后又一直在这个偏僻的小县城工作。她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她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对这里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无比牵念。她的作品有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和依恋,有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真诚坦露,有对世代生活于这片土地的亲人和普通百姓的人生命运的真挚咏叹。然而,诗人又能够超越地域和个人生活经历的限制,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胸怀和气度,关注社会时代,心系民生疾苦,思考人生命运。
   品读离离的诗,既有小家碧玉的精致,又有入骨三分的深刻;既有如话家常的朴实,又有披肝沥胆的真挚;既有乡土气息的亲切,又有斯人憔悴的凄美;既有忧时伤逝的慨叹,又有心无所依的寂寞;既有直抒胸臆的剔透,又有探幽发微的迂曲;既有对传统表现手法化腐朽为神奇的继承应用,又有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文学艺术手法并大胆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令人百读不厌,回味不尽。
善良、柔软及悲天悯人的情怀
   冰心在她的短诗《春水》中写道:“诗人从他的心中/滴出快乐和忧愁的血,在不知不觉里/已开成了世界上同情的花。”加里宁说,一个真正的诗人,在写作时,“必须将自己的血流一点进去”。他们都在强调,诗人在创作时应该始终抱有一颗善良的心和满腔的真情。
   善良、柔软及悲天悯人的情怀,在离离的诗中是随处可见的。
   《空气一样》这首诗开篇两句总起,“那些喜欢的事物/逐一而过”,深情的怀念中带有一种淡淡的伤感与无奈。在第二节,诗人以绵密幽静的秋雨呼应上文的无声之哭,同时着力渲染下文的思念亲人之悲。“老天在哭”“许多亲人在天堂/空气一样”,对亲人的思念和悲伤,仿佛弥漫于茫茫天宇,令人读来有气断声吞之效。
   如果说思念逝去的亲人是在情理之中的话,那么,诗人在《天空挂满柔软的蓝》中,通过对已经死去或即将死去的植物的美好过去的“爱惜”和对将要冬眠的动物深深的担忧,将其善良、柔软及悲天悯人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
   离离绝不是整天踟蹰在自己的小我天地里,为自我的浮沉际遇哀叹漫吟的小诗人。三闾大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热肠,李太白“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抱负,杜少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对诗人离离无疑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在品读离离诗歌时,可千万不能忽略了一个“大”字。
   秋天,是一个让千千万万劳动者——把所有热情和理想寄托于土地的劳动者怦然心动的季节。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诗人的内心也无法平静。
   在《柿子树》中,诗人这样写道:“我想抛出柿子/又想长出一个新树/在乡下的山坡上/旁若无人地长大,开花”。在秋天的季节里,诗人颇受感染,她想种植和收获的愿望,是多么纯洁,多么美丽。
   然而,紧接着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诗人内心激情澎湃的时刻,我们仿佛看到她已和柿子融为一体。“让我重新受孕,子宫增大,骨关节拉长/即使冬天来了,白雪苍茫,一望无际”,诗人深知劳动和创造的艰辛,甚至还有冬天般的无边寂寥和悲凉。即便如此,“我还是幸福的,全身洒满金黄的光晕/我再把幸福带给全天下/在秋天吃不到柿子的穷人”。一个柔弱的女子,她的心里竟然装着天下苍生,她的悲悯之情真是感天动地!
   法国文学家史达尔在他的《论德国》中如是写道:“……我们应当向这些诗人说,要有道德,要诚实,要自由;要敬你之所爱,要在爱中寻求永生,要在自然中寻求上帝;总之,要使你的灵魂像神殿一样清洁,那么,具有高尚思想的天使将不耻于出现在你的灵魂中了。”无独有偶,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说:“一个艺术家,只有在道德意义上是一个美的人,才可能使自己的作品成为道德意义上的美的作品。”
   我们说诗人离离具有天使般的高尚思想,她的作品具有道德意义上的美,应该是毫不过分的。
幽怨、孤独而又寂寞无助的内心世界
   《那些幽怨的光》中,“幽远”二字可谓是全诗的诗眼。
   “幽怨”的来源有两层。
   “偌大的家里”只有诗人一个人时,心无所依,惶惑不定,甚而些许阴森之气漫过心头,甚而怀疑自己曾在这里生活多年。动作描写,心理暗示,真实地再现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孤单,寂寞,无助,心头隐约着一丝幽怨。
   夜晚,诗人给花浇水,清理枯叶。那些枯叶一碰就碎,也碰碎了诗人那颗细腻、敏感的心。诗情到这里猛然抖起,由碰碎枯叶联想到触碎月光,由触碎月光联想到“我”“任何时候/都会四分五裂/被光代替”。此时此刻,幽怨之情浓重地弥漫开来,浸透了诗人的心,也浸透了我们的心。
   应该说,“那些幽怨的光”,蕴含着诗人对寂寞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除了黑暗,我听不到别的/除了火车,我等不来/与黎明有关的/任何东西……它的周围,是大片倒下去的黑暗……在黑暗停止的地方”。
   “黑暗”仿佛有身有形,仿佛在四处喧嚣,仿佛在见到光亮之前正四处游走。
   “黑暗”尚且如此,诗人内心的寂寞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常说寂寞,可有谁见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寂寞?
   诗人在《咖啡》中再次写到“孤独”。诗人觉得时间难熬,便想到了冲咖啡;由于“孤独”,诗人在凌晨两点时,“喝下它”,仿佛“孤独”的苦涩已溶入到咖啡的苦涩中,被自己喝下去了。然而,没有。因为“孤独”的根由并没有消掉,在“遥远的城市”吗?是由于“你”吗?“喂——”诗人一声呼唤,仿佛用尽了浑身的力气。“遥远的城市”杳无回音。诗人情难自已,“替你”“失手打翻它”。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你”与“遥远的城市”之间的某种关联,不难明白孤独的根由所在,也不难明白这杯“咖啡”的意义所在。然而,这杯意义不凡的“咖啡”被打翻了,诗人要消解“孤独”已绝不可能。“十指”“来不及大声哭泣”,诗人借“十指”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失望痛苦。“一张信纸替我泪流满面”,这里,“一张信纸”被咖啡打湿是现实情景,而“泪流满面”显然是拟人化的想象情景。因此,与其说诗人找到了释放“孤独”、抒发悲痛的媒介物,倒不如说诗人借用“一张信纸”的“泪流满面”在生发想象,由此,诗人的“孤独”在此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仔细揣摩,我们不难从冷色调的词语“孤独”“寂寞”体味到诗人内心的渴望与火热,她真情内藏,渴望倾诉与交流,然而,这样的目的很难达成,于是,孤独与寂寞便在心头潜滋暗长,继而汹涌而来,漫过诗人那颗敏感、细腻的心,“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于是她只好诉诸她的诗歌。
   我们去看瓦蓝瓦蓝的天空吧,一大片
   空白,蓝得没有思想和主题
   只有空洞的蓝,在几座房屋的上面
   坐在长凳上时我也是蓝天的女儿
   瓦蓝瓦蓝的天空,蓝得一无所有,除了蓝还是蓝。诗人置身于瓦蓝瓦蓝的天空下,“无所住而生其心”,瓜熟蒂落般地成了“蓝天的女儿”。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5:35:05 手机发贴 | 显示全部楼层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发出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惬意的咏唱;脱离了污浊官场的李太白,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由的长啸。而从瓦蓝瓦蓝的天空回来的“我”,将要与“你”为敌,与“村庄”为敌。巾帼不让须眉。谁能说这话说得不对呢?
   瓦蓝瓦蓝的天空,给予了诗人“盛大的孤独”,正如同“鸡鸣犬吠”曾经给予诗人的“信仰”,两者出现的时间不同,但在诗人内心引起的震撼,显然有着相似之处。离离很善于在诗中表达那种独有的深刻孤独,一个弱女子的深刻孤独,不知浮浅了多少卖弄深沉的须眉男儿!
   如果说,《关于蓝的记忆》表现的是那种“盛大的孤独”,那么,《速写》中则表现的是一种“凄冷幽寂的孤独”,而《空如灰烬》则是一种因失眠造成的“近乎绝望的孤独”。
   著名诗人艾青说,诗人写作,“首先,为自己而写,其次,才通向别人。如果只想着写给别人看,那就难免要弄虚作假了。”这真不愧为一代著名诗人的真知灼见,可以说,离离诗中的幽怨、孤独与寂寞,正是“为自己而写”的成功范例。
坦露心迹、毫无挂碍的真诚倾诉
   《信》这首诗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欲说还休”的强烈意味。
   “很多年没写信了”,一个再平淡不过的句子,却为全诗设下了一个浓重的悬念。
   按照顺向思维,很多年没写信,自然是无话可说。然而,诗人用生活中再也熟悉不过的“芦苇”“池塘边的小泥鳅”来比喻信中所说的话,原来,诗人并非无话可说,才多年未写信。恰恰相反,诗人想要在信中倾诉的那些话语,就像陪伴自己长大的“芦苇”“池塘边的小泥鳅”一样,时时刻刻萦绕在自己的心中。
   而且,诗人想要在信中说的那些话,多年来经过生活的诸种变迁及千般心事的加工润色,如“小泥鳅”和“芦苇”一样在“疯长”。“可我还没写过一封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问题的答案,就在最后一句:“这么多年,我以为我会忘记他”。读到这里,第一句“很多年没写信”的原委已活盘托出。为了忘记,多年来诗人似乎是“有意”不写信;而多年不写信,并不代表内心的思念之情已完全淡褪。欲说还休,这是怎样的一种纠结啊!又是人生中多么沉重的一种无奈啊!
   莎士比亚说:“美如果有真来添加光彩,它就会显得更美,更美多少倍!”离离诗歌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是建立在真的坚实基础之上。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初学诗歌者的注意。
   “我想直接进入明年的/秋天。头上长满枯黄的草”。
   在《枯萎》中,诗人对现实境况极度不满,所以想跨过眼前的一大截时光,直接进入明年的秋季。尽管那时头上长满枯草,境况实在也不怎么好,但诗人却是极其愿意这样做的。失望之情,达到极点;渴望之情,令人揪心。“时间像火焰,一吹就燃,我想在火光里/穿好鞋子,走,快走,跑,奔,像一匹好马”。诗人的内心焦虑难耐,如火燃烧。“走,快走,跑,奔”,急促的节奏,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剧烈跳动的心。
   大好的“春光”已与我毫无关系,“我想直接从种子/变成落叶”,再次呼应并强化前文那令人揪心的渴望。“被亲人收割时,镰刀嗖嗖地飞/锋利的光芒舔着我的手,狗一样被我牵着”。此处,无奈与愤怒交织,失望与快感错综。
   这首诗写的是对眼前现状的极度失望吗?是爱情失意的委婉表露吗?还是对眼下人事纠结的现状的极度厌烦呢?前人已有“诗无达诂”的定论,我们再寻根究底显然已无必要。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枯萎”之心,人皆有之。
   任钧在论新诗时曾说:“(诗人)是一个永远保有童心的人,是一个时常把自己的肺肝公开展览的人……”离离的诗能够真诚坦露,真诚倾诉,大概是广为传诵、受人喜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因吧。
平中见奇、峭拔深邃、耐人寻味的独特诗意
   “许多人都在赞美乡村/而我没有”。
    这正是离离之所以成为离离的原因所在。当然,这绝不是诗人要在诗歌创作的技巧上标新立异,翻新出奇。
   “这些年我/一直在找更贴切的方式”。
   对于“乡村”,“我不能轻易说起”,“但我不能说出来”,显然,诗人的“乡情”,不是稍纵即逝的,不是用来“为赋新词”的,更不是为了“衣锦还乡”的。
   “多年后/我也会怀抱蔬菜,在他们身边/平静地躺下”。
   这里,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用“基督精神”“大彻大悟”“返本归真”“热爱家乡”等等来解读已纯属多余。因为,诗人原本和乡村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有需要解读的必要吗?离离的“乡情”,其深刻独到,恐怕是独一无二的。
   《钝器》这首诗,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一种思亲念友的情怀,也不仅仅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哀伤。
   第一节,诗人仿佛故意卖了一个关子,让人似乎感到,她是要抒发思亲念友的离别之情。而且,这种“离别之情”娓娓道来,竟然让人觉得那么地真挚感人,那么地水到渠成。
   刚开始读第二节,仿佛让人感到,噢,原来诗人是在悲叹生离死别。然而,我们接着往下读,我们的想法很快就会改变。“他们的气息已经成为小草的气息/他们的名字已成为植物的根茎,他们/已属于某一科某一属/开黄花的春天和秋天”。诗人笔下的死亡,最终得以复活;诗人笔下的死亡,其实只是生命的刚刚开始。真是不可思议,诗人笔下的死亡,竟然是如此的生机勃勃,竟然是如此的绚丽烂漫!
   第三节,“更多的时候,我贴着大地坐下来/不只是和植物在一起”。此处语极简,意极深。仿佛世界短跑冠军,他跳跃,他活动筋骨,他试跑几步,他下蹲蓄势,要做充分的准备,要花较多的时间,而裁判发令之后的飞奔,则是一瞬间的事,而短跑的最精彩处,恰恰就在这一瞬间的奔跑。在诗人的意识里,死亡仿佛是不存在的,而生命是永恒的,无处不在的。在这首诗中,我仿佛领悟到了一种离离式的生命哲学,而她的这种生命哲学又似乎不是那么地洒脱超然。
   离离诗歌往往由平易浅显处入手,在不知不觉间达到峭拔深邃的境界。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对美好生活的深情赞美和对自由生命的纵情歌唱。
   “风在吹,吹树上的叶子/和它的心。”
   风吹树上的叶子,这是连小学生都能写出来的;而风吹树叶的心,这恐怕只有诗人才能写出来!风吹树叶,让诗人怦然心动。树叶的心,何尝不是诗人的心呢?
   这里的“风”,显然让诗人感到无比欣喜。诗人“继续描绘”,诗人遇见的一切,都“那么美”,“仿佛饱满的稻子。熟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人们把罗丹的这两句话背得朗朗上口,而要“发现美”,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我们称诗人离离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与歌唱者,实在毫不为过。
   《在乡下》可以说是一曲和谐优美的生命乐章。
    在诗人眼里,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种生命体,不论大小强弱,都天经地义地拥有其生长、旺盛和灿烂的权利。
   “在乡下,我不和一株青菜/争宠,只想看看自己生机勃勃的一面”。
   一株青菜,自让它青葱鲜嫩,自让它焕发生机;“我”,自有我生机勃勃的一面。
   一株老玉米、蚂蚁、菜青虫、蚯蚓、颗粒般咯咯欢笑的儿子、鸣蛙、麻雀,无不在享受生命带来的自由。“夜晚,黑牛奶顺着天空泼下来”,乡村的夜晚,即是自由的天堂。诗人置身其中,已完全融入到自由的生命乐章。“不得不爱/皮肤黝黑的亲戚,一匹骡子/和卷毛小黄狗”。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自然会拥有满腔的真爱。
   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又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离离的诗,处处都像是漫不经心,但我们在阅读时,绝对不能漫不经心。如果我们漫不经心地来读离离的诗,那极有可能把一杯百年陈酿的名酒当成市面上极普通、极一般的酒一口干下,而其醇厚绵长之品味,可能一无所知;如果我们漫不经心,那极有可能像猪八戒吃人生果,一口吞下,而其口感香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5:39:02 手机发贴 | 显示全部楼层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发出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惬意的咏唱;脱离了污浊官场的李太白,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由的长啸。而从瓦蓝瓦蓝的天空回来的“我”,将要与“你”为敌,与“村庄”为敌。巾帼不让须眉。谁能说这话说得不对呢?
   瓦蓝瓦蓝的天空,给予了诗人“盛大的孤独”,正如同“鸡鸣犬吠”曾经给予诗人的“信仰”,两者出现的时间不同,但在诗人内心引起的震撼,显然有着相似之处。离离很善于在诗中表达那种独有的深刻孤独,一个弱女子的深刻孤独,不知浮浅了多少卖弄深沉的须眉男儿!
   如果说,《关于蓝的记忆》表现的是那种“盛大的孤独”,那么,《速写》中则表现的是一种“凄冷幽寂的孤独”,而《空如灰烬》则是一种因失眠造成的“近乎绝望的孤独”。
   著名诗人艾青说,诗人写作,“首先,为自己而写,其次,才通向别人。如果只想着写给别人看,那就难免要弄虚作假了。”这真不愧为一代著名诗人的真知灼见,可以说,离离诗中的幽怨、孤独与寂寞,正是“为自己而写”的成功范例。
坦露心迹、毫无挂碍的真诚倾诉
   《信》这首诗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欲说还休”的强烈意味。
   “很多年没写信了”,一个再平淡不过的句子,却为全诗设下了一个浓重的悬念。
   按照顺向思维,很多年没写信,自然是无话可说。然而,诗人用生活中再也熟悉不过的“芦苇”“池塘边的小泥鳅”来比喻信中所说的话,原来,诗人并非无话可说,才多年未写信。恰恰相反,诗人想要在信中倾诉的那些话语,就像陪伴自己长大的“芦苇”“池塘边的小泥鳅”一样,时时刻刻萦绕在自己的心中。
   而且,诗人想要在信中说的那些话,多年来经过生活的诸种变迁及千般心事的加工润色,如“小泥鳅”和“芦苇”一样在“疯长”。“可我还没写过一封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问题的答案,就在最后一句:“这么多年,我以为我会忘记他”。读到这里,第一句“很多年没写信”的原委已活盘托出。为了忘记,多年来诗人似乎是“有意”不写信;而多年不写信,并不代表内心的思念之情已完全淡褪。欲说还休,这是怎样的一种纠结啊!又是人生中多么沉重的一种无奈啊!
   莎士比亚说:“美如果有真来添加光彩,它就会显得更美,更美多少倍!”离离诗歌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是建立在真的坚实基础之上。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初学诗歌者的注意。
   “我想直接进入明年的/秋天。头上长满枯黄的草”。
   在《枯萎》中,诗人对现实境况极度不满,所以想跨过眼前的一大截时光,直接进入明年的秋季。尽管那时头上长满枯草,境况实在也不怎么好,但诗人却是极其愿意这样做的。失望之情,达到极点;渴望之情,令人揪心。“时间像火焰,一吹就燃,我想在火光里/穿好鞋子,走,快走,跑,奔,像一匹好马”。诗人的内心焦虑难耐,如火燃烧。“走,快走,跑,奔”,急促的节奏,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剧烈跳动的心。
   大好的“春光”已与我毫无关系,“我想直接从种子/变成落叶”,再次呼应并强化前文那令人揪心的渴望。“被亲人收割时,镰刀嗖嗖地飞/锋利的光芒舔着我的手,狗一样被我牵着”。此处,无奈与愤怒交织,失望与快感错综。
   这首诗写的是对眼前现状的极度失望吗?是爱情失意的委婉表露吗?还是对眼下人事纠结的现状的极度厌烦呢?前人已有“诗无达诂”的定论,我们再寻根究底显然已无必要。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枯萎”之心,人皆有之。
   任钧在论新诗时曾说:“(诗人)是一个永远保有童心的人,是一个时常把自己的肺肝公开展览的人……”离离的诗能够真诚坦露,真诚倾诉,大概是广为传诵、受人喜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因吧。
平中见奇、峭拔深邃、耐人寻味的独特诗意
   “许多人都在赞美乡村/而我没有”。
    这正是离离之所以成为离离的原因所在。当然,这绝不是诗人要在诗歌创作的技巧上标新立异,翻新出奇。
   “这些年我/一直在找更贴切的方式”。
   对于“乡村”,“我不能轻易说起”,“但我不能说出来”,显然,诗人的“乡情”,不是稍纵即逝的,不是用来“为赋新词”的,更不是为了“衣锦还乡”的。
   “多年后/我也会怀抱蔬菜,在他们身边/平静地躺下”。
   这里,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用“基督精神”“大彻大悟”“返本归真”“热爱家乡”等等来解读已纯属多余。因为,诗人原本和乡村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有需要解读的必要吗?离离的“乡情”,其深刻独到,恐怕是独一无二的。
   《钝器》这首诗,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一种思亲念友的情怀,也不仅仅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哀伤。
   第一节,诗人仿佛故意卖了一个关子,让人似乎感到,她是要抒发思亲念友的离别之情。而且,这种“离别之情”娓娓道来,竟然让人觉得那么地真挚感人,那么地水到渠成。
   刚开始读第二节,仿佛让人感到,噢,原来诗人是在悲叹生离死别。然而,我们接着往下读,我们的想法很快就会改变。“他们的气息已经成为小草的气息/他们的名字已成为植物的根茎,他们/已属于某一科某一属/开黄花的春天和秋天”。诗人笔下的死亡,最终得以复活;诗人笔下的死亡,其实只是生命的刚刚开始。真是不可思议,诗人笔下的死亡,竟然是如此的生机勃勃,竟然是如此的绚丽烂漫!
   第三节,“更多的时候,我贴着大地坐下来/不只是和植物在一起”。此处语极简,意极深。仿佛世界短跑冠军,他跳跃,他活动筋骨,他试跑几步,他下蹲蓄势,要做充分的准备,要花较多的时间,而裁判发令之后的飞奔,则是一瞬间的事,而短跑的最精彩处,恰恰就在这一瞬间的奔跑。在诗人的意识里,死亡仿佛是不存在的,而生命是永恒的,无处不在的。在这首诗中,我仿佛领悟到了一种离离式的生命哲学,而她的这种生命哲学又似乎不是那么地洒脱超然。
   离离诗歌往往由平易浅显处入手,在不知不觉间达到峭拔深邃的境界。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对美好生活的深情赞美和对自由生命的纵情歌唱。
   “风在吹,吹树上的叶子/和它的心。”
   风吹树上的叶子,这是连小学生都能写出来的;而风吹树叶的心,这恐怕只有诗人才能写出来!风吹树叶,让诗人怦然心动。树叶的心,何尝不是诗人的心呢?
   这里的“风”,显然让诗人感到无比欣喜。诗人“继续描绘”,诗人遇见的一切,都“那么美”,“仿佛饱满的稻子。熟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人们把罗丹的这两句话背得朗朗上口,而要“发现美”,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我们称诗人离离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与歌唱者,实在毫不为过。
   《在乡下》可以说是一曲和谐优美的生命乐章。
    在诗人眼里,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种生命体,不论大小强弱,都天经地义地拥有其生长、旺盛和灿烂的权利。
   “在乡下,我不和一株青菜/争宠,只想看看自己生机勃勃的一面”。
   一株青菜,自让它青葱鲜嫩,自让它焕发生机;“我”,自有我生机勃勃的一面。
   一株老玉米、蚂蚁、菜青虫、蚯蚓、颗粒般咯咯欢笑的儿子、鸣蛙、麻雀,无不在享受生命带来的自由。“夜晚,黑牛奶顺着天空泼下来”,乡村的夜晚,即是自由的天堂。诗人置身其中,已完全融入到自由的生命乐章。“不得不爱/皮肤黝黑的亲戚,一匹骡子/和卷毛小黄狗”。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自然会拥有满腔的真爱。
   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又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离离的诗,处处都像是漫不经心,但我们在阅读时,绝对不能漫不经心。如果我们漫不经心地来读离离的诗,那极有可能把一杯百年陈酿的名酒当成市面上极普通、极一般的酒一口干下,而其醇厚绵长之品味,可能一无所知;如果我们漫不经心,那极有可能像猪八戒吃人生果,一口吞下,而其口感香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5:46:57 手机发贴 | 显示全部楼层
则浑然不觉。
如话家常的质朴语言和新颖别致的表现手法
   离离的诗没有华词丽语,没有刻意的修饰,但是读来朴实亲切,如话家常。由于修辞和表现手法运用得新颖别致而又巧妙自然,又使其诗歌语言具有了一种生动鲜活的特点。
   偌大的家里只有
   我一个人时,我就打开大大小小的灯
   每走进一个房间,我都要试探性地
   咳嗽几声,看看墙上晃动的影子
   它多么像我
   又虚幻得
   不像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的人
   语言朴实得几乎近于跟人说话聊天,而正是由于这朴实无华的语言,才使后面所抒发的“幽怨”之情有了坚实的基础,让人读来那么地真实自然,从而发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一条寂寞的大街
   街灯和树站成一排
   32路站牌下面,只能是一个人站着
   只有一辆车开过来,只有一个座位
   靠着窗口。只有一双眼睛
   离开时流出一行泪
   只有一条路可以出去
   除了“寂寞”“流泪”两个关键词语,其余好像是极其简单的陈述,好像是一个小学生给爸爸妈妈讲路上的情形。正是因为如话家常的朴实语言,才将接二连三的“一”讲得清清楚楚,从而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意境。正是因为作者将“寂寥、凄清”的意境营造得相当充分,所以,最后的句子“其他的,黑夜和空白,未知的小事件,发生或隐匿”又拓展了诗的意境,让人读来余韵袅袅,回味无穷。
   可以说,这种如话家常的质朴无华,已经形成了离离诗歌语言的基本风格。
   当然,诗歌毕竟不等于说话。离离诗中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意象更加鲜明,意境更加隽永,也使得她的诗歌语言在质朴亲切中又不失生动鲜活。
   “各种各样的树,语言越来越少/曾经它们就在枝头,惶恐的笑声掉下来”。(《天空挂满柔软的蓝》)诗人写秋天树木日益萧条的情形,说“语言越来越少”,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各种各样的树”更加丰富的感情色彩。“惶恐的笑声掉下来”,既让我们联想到“各种各样的树”曾经的生机勃勃,也让我们仿佛看到其正面临凋落正日益萧条的情形。由于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得意象无比鲜明,意境无比隽永,感情无比丰富,很容易让人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天是要黑的/灯光叽叽喳喳,一群麻雀落下来”。(《玉米地》)天色傍晚,万家灯火渐次闪现明亮,拟人的手法,赋予灯光亲切的声音动感,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
   “粮仓朝着北方的山冈呼吸,麦草挤挤挨挨”。(《暮色》)这两句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诗人举重若轻,生动地表现了特定地域环境中特有的生活和感情,语言质朴,思维奇特,想象丰富,意味无穷,我们不难看出,特有的生活给予诗人的精神营养。
   另外,像“老榆树在哭”“老天在哭”“(十指)来不及大声哭泣”“一张信纸替我泪流满面”等等句子,因了拟人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得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动人,都取得了极为理想的表达效果。
   “哭泣,像无数条钉子,赤裸而来”。比喻、夸张和暗示,使得内心的痛苦之情表达得既真实又充分。
   “起风时/它开最大朵的花/它的香气漫过渔夫/小小的皱纹”。(《起风的时候》)我们知道,浪花是一个极普通的形象,但是,诗人通过“它的香气漫过渔夫/小小的皱纹”两句来表现海浪给以捕鱼为生的渔夫带来的忧虑,诗人精心锻造的极富暗示色彩的比喻句,体现了她在写作中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
   “很多年没写信了/就像我/很多年没摸过芦苇,和/池塘边的小泥鳅”。(《信》)诗人用自己生活中再也熟悉不过的“芦苇”“小泥鳅”来比喻在信中要说的思念对方的话,更显出了话语的发自肺腑,及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而且,“……这么多年,池塘边的小泥鳅/和那些野地里的芦苇/疯长”,诗人又进一步用“小泥鳅”和“芦苇”的“疯长”,来说明由于时间的流逝而在内心积淀的越来越强烈的思念之情,使得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极为丰富感情和意味,读来回味无穷,耐人咀嚼。
   “……西河桥,当时多么娇小/十八岁的样子,害羞地藏着小手”(《西河桥》)一个正值花季青春的少女,或许有那么点情窦初开,走过恬静的西河桥,或许触景生情,怦然心有所动,继而一丝“害羞”之意不知不觉掠过心头……精彩的比喻,使我们几乎有点意乱神迷,到底是桥如人一般纯美呢,还是人如桥一般纯美?
   “我离开时,林子里的鸟/轻轻叫了几声,一些残存的雨点/被震落下来”。(《鸟鸣》)是什么原因,让“我”的离开如此的惊心动魄,如此的锥心刺骨?此处的夸张和暗示,在一开篇就埋下了强烈的悬念,为后文蓄足了势,从而使得诗人内心的冲突与焦虑在我们的心里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效果。
   除了巧妙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之外,离离在诗中还运用了不少象征及暗示的手法,拓宽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内容,强化了诗的感情色彩。
   在《起风的时候》这首诗中,诗人仿佛是一个画技高超的油画大师,她心骛八极,神游万里,细致入微,气魄宏大,凭着超卓的艺术才华,给我们绘就了一幅巨幅油画作品。
   浩渺天空,茫茫大地,共同构成了这幅油画的大背景。而突然刮起的大风,给种种景象和人物造成了栩栩如生的动感:
   快速飞动的羽毛,由于风的阻力而飞翔艰难的鸟儿;纷纷飘飞的落叶,迎风摇摆仿佛慢下来的大树;层层飞涌的波浪(原诗“海的裙子”)和互相拍打的浪花,仿佛脱离了大海的身体(原诗“身体慢下来”);冲天而起的浪花,让靠海为生的渔夫不禁在额头上凝起了“小小的皱纹”。
   整幅油画作品,境界阔大,气象万千,形象逼真,动感十足。渔夫“小小的皱纹”,赋予了这幅油画作品真实而强烈的感情色彩;“它的语言降低到/最小的分贝”“浪花拍打着浪花”,又仿佛使我们从这幅巨幅油画中听到了呜呜的风声和澎湃的涛声……
   实际上,诗人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何尝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呢?由平静到不平静,到剧烈冲突及深深的忧虑,何尝不是诗人内心情感波动变幻的写照呢?诗中巧妙的比喻,鲜明的对比,无处不在的暗示,极大地丰富了此诗的象征意味,使其成为离离诗歌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在《空如灰烬》诗中,“这个城市”多么像诗人失眠的内心世界,而诗人失眠的内心世界,又多么像“这个城市”。其实,“这个城市”的“荒凉”,“这个城市”的“空”——“街道空”“歌声空”“杨树空”,仅仅是因为诗人失眠的那颗心“空”了,进而觉得“秋天也被抽空/像最后一截烟灰”。此处“烟灰”极富暗示色彩,意象最是奇妙。诗人这种近乎绝望的感觉,让人不寒而栗。
   “那些幽怨的光”“瓦蓝瓦蓝的天空”“钝器”“天空挂满柔软的蓝”“旧时的天空”“西关十字”“鱼和骨头”等等,无不具有这样那样的象征意味,无不与诗人特定情况下的某种心境契合。
   法国文学家法拉美说:“指出对象无异是把诗的乐趣四去其三。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象征就是由这种神秘性构成的: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离离在诗歌创作中,是很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手法的,其技巧几近娴熟自如。
   应该说,离离是那种极有悟性、极富探索与创新精神的诗人,但是,在她的诗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人对于传统的表现手法是很注意借鉴运用的。
   《日记:2009》诗中,诗人先写童年时期的生活,用了较多笔墨,娓娓道来,不厌其繁,童年之纯真美丽,尽现笔端。写少年时代的生活,用了较少笔墨,重点突出对未来的幻想及情窦初开的情状。而写15岁以后的生活情形,则用笔最简,重点突出孤寂忧闷之状。通观全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5:47:44 手机发贴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深得“赋”法之妙,叙事详略得当,抒情淋漓尽致。《速写》中,那对于接二连三的“一”的叙写,其实也是“赋”的手法的一种巧妙运用。
结 语
   综上所述,诗人离离的忧伤、孤独、压抑、沉思、向往、快乐、焦虑、痛苦、绝望……其本皆源于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离离的诗,往往由平易浅显处入手,最后自然而然达到峭拔深邃的境界,而且有时不经意间就会深邃到哲学的境界,让人惊叹不已。那朴实亲切而又不失生动鲜活的语言,仿佛信手拈来,意到笔随,自然而又恰切至极。其表现手法丰富多样而又自然贴切,随意写来,不着痕迹,水到渠成。在离离的诗中,诗人常常看得很开,想得很远,悟得很深,但最终往往归于一种纠结之状,从而让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人敏感、细腻、柔软而又善良的内心世界,使人在获得诗美享受的同时,又受到真情真爱的熏陶。李太白有诗曰:“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用来说明离离诗歌的创作特点,是再恰当不过了。
   众所周知,十九世纪以来的现当代社会,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由于大工业生产的紧张节奏与商业经营的激烈竞争,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空前加快。人们为了生计和工作,绞尽脑汁,疲于奔命。这样的社会不断地压榨着人们的精神与灵魂,因而往往使人们的灵魂丧失了归宿,精神找不到依托,于是,孤独、忧闷、烦躁、焦虑、失望甚至绝望成了最主要的时代精神病。作为当代文学,当然不能回避诸如此类的时代精神病。离离诗中大量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焦虑、失望甚至绝望之情,也是完全符合时代特点的。从这个角度说,她的诗歌是完全称得上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诗人离离也完全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站在时代前沿真情吟唱的诗人。

签到天数: 1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4-8-8 13: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中~~~

签到天数: 1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4-8-11 18: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回帖是美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8-11 19: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兵网aibing.net建议大家共同来关注此贴!

签到天数: 1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5-12-30 02: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下,兵心网08681.com不错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