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admin - 

[兵器装备] 2015中国震撼全球的七款高科技武器即将问世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18: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070506_ba4dd92d3db87f0ad4b9zMSlLaG8OusW.jpg.webp.jpg



而在高温超导电机方面,中国在高温超导和高强度永磁材料两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构成应用都具备相当的优势。此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首条高温超导电缆,长360米、载流能力10千安,已并网示范运行;国际合作的顶尖物理探测设备――阿尔法磁谱仪――中的永磁体也是由中国制造的,它提供了仪器必须的巨大磁场,是其核心器件之一。由此可见,中国在高温超导电机领域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为巨型舰船提供最强劲的动力。
此外,由中国主导的最新一代可控核聚变试验装置――东方超环――中也使用了高温超导线圈,用于提供约束核聚变材料所需的超强磁场。至2013年5月,中国已经在河南建成了高温超导输电示范工程,其电缆长360米、载流能力10千安,是世界首条并网示范运行的高温超导电缆。
在产业应用方面,由清华大学的曹必松团队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超导滤波器已经实际应用到了联通的CDMA基站。2005年底,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地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高温超导前端移动通信应用示范基站。试验结果表明,在通信装备上加装超导滤波系统后,重度干扰下原本无法工作的通信装备恢复了正常工作,中度干扰下装备最大作用距离平均增加了56%,在应用高温超导滤波器后,可以把移动基站的辐射功率降低一半。2011年1月19日,该系统获得了在我国通信装备实际应用的许可。2012年10月22日,其首批产品订货完成生产并交付用户使用,将在全国16个省市的通信装备上投入了长期实际应用。
采用高温超导材料制作滤波器,是由于高温超导材料具有极低的微波损耗,利用这一特性研制的滤波器具有插入损耗小、带边陡度高、带外抑制深等特点,除了应用在移动通讯领域,还可以用以提高卫星微波接收系统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2012年10月14日,实践九号A/B卫星随“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上面搭载了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研制的高温超导滤波器,初步的数据表明,该滤波器达到了预定试验指标要求。
从近代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科学理论从来都是和工业应用同步发展的,并且往往是工业应用走在了科学理论的前面,比如在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之后,又过了半个多世纪,才有了卡诺的热机理论和焦耳的热功当量。在很多情况下,是大规模的工业应用,而不是象牙塔里的潜心研究,成为了理论突破的真正动力。所以,高温超导的意义远不限于工程应用领域,也绝不仅仅是用来制造低损耗变电站、大功率电动机、强磁场线圈或者微波滤波器的实用技术。高温超导现象是凝聚态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其形成机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子和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出更加深刻的物理规律。在这方面,工业越发达、应用规模越大的国家机会越大,从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概莫能外,未来的中国也是如此。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18: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070506_ba4dd92d3db87f0ad4b9zMSlLaG8OusW.jpg.webp.jpg


F.量子世界
在刚刚过去的龙年里,中国人探索的足迹从海洋一直延伸到太空,对象涵盖了南极的远古冰芯和遥远的月球表面,不仅如此,还延伸到最微观的量子世界之中。量子理论通常被认为是玄妙和远离现实生活的,是少数科学家的理论玩物。其实不然,量子理论涉及对物质的组成和运行规律的基本认识,这决定了人们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物质和制造出什么样的东西,或者说,决定了工业制造的高度。事实上量子理论可谓是现代工业的基础,从化工、材料到激光、核能、超导,都离不开量子理论的指导。而理论不是凭空诞生的,而是从实验之中产生的、并且被实验所验证的。


大亚湾的中微子实验充分表明了工业对于科学的促进作用。对于那些没有核电站的国家,或者是因为公众的恐惧而停止核电站的国家,进行这种实验是不可想象的。实际上很多最尖端的物理实验室都是用工业设施的基础改造而来的,比如位于中国四川的锦屏地下实验室,便是利用雅砻江锦屏水电站现有的地下隧道开挖的,位于2400米的岩层之下,是研究暗物质的绝佳场所。

如果没有这些实验,就没有对物质的深刻认识,也就不会有新材料、新能源、新器件,人类社会就只能维持在现有的生产水平,并在逐渐耗完可用的
能源后走向衰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绝大多数的古文明都是这样消亡的。中国也险些步其后尘,固守农业的生产方式和自我循环的历史,最后几乎亡国灭种。而西方世界则借助对于物质世界的探索打开了工业文明之门,把人类社会带上了全新的层次。现在中华文明已经脱胎换骨地成为工业文明,自然会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但要把工业之路坚持下去,而且要继续探索更遥远的世界、更基本的物质,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未来。

在实际应用方面,量子理论还可以用来建立从物理上不可破解的保密通讯线路。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18: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070506_ba4dd92d3db87f0ad4b9zMSlLaG8OusW.jpg.webp.jpg


量子纠缠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源自于一对量子之间的内在关联。量子理论指出,对于两个处于纠缠态的量子来说,无论它们相隔如何遥远,一旦对其中一个进行测量,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另外一个的测量结果,导致它们塌缩为某种特定的状态,两个测量结果之间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相关性。量子通讯的基本过程是,发送者生成一对处于纠缠态的量子,并把其中一个通过量子传输通道发给接受者,双方分别对它们进行测量,利用各自得到的测量结果完成密码信息的传递。
量子通讯的工作方式是:每次通讯前,利用量子纠缠态传递一个不同的新密码,利用量子通道传递,而加密后的正文和其他信息则可以通过公开的信道进行传递。只要量子密码不被窃听,通讯内容就不会被破译。至于量子密码本身,如果有人试图进行窃听,即对其中的量子进行测量,就会导致量子塌缩。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量子就进入窃听者的接收器,而不是达到真正的接受者那里。依据量子物理的原理,发送者和接受者就会发现,测量结果和预期的对不上号,于是知道自己被窃听了。即使窃听者依据其测量结果,试图复制出相同的量子发送给接受者,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复制出来的量子和发送者手中的那个原始量子之间不存在纠缠关系,这一点会反映在接受者的测量结果里,收发双方可以据此判定遭到了窃听。
所以,量子通讯的保密作用在于,从物理上保证了窃听者必然会被发现,而不是某种不可破解加密算法,也不是保证密码绝对不被窃听。实际上,在保密通讯中,比密码泄露本身更可怕的,是密码泄露了而自己还不知道。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都因此吃过大亏。量子通讯的优势在于,一旦遭到窃听,会被立即发现,可以重新发送密码,直到确认未被窃听为止,然后才发送密文。最坏的情况是放弃通讯,胜过泄密了还茫然无知。所以,准确来说,量子通讯的优点并非是“不可干扰的”、“不可破译的”或者“不可窃听的”,而是“窃听者一定会被发现的”。
从量子通讯的原理可以看出,其难点在于如何长距离地传递单个量子(实际中是光子),并保证其量子态不因环境干扰而发生变化,也不可以使用中继和放大技术,因为这样一来就会破坏量子通讯不可窃听的特性。实用的量子通讯技术不是直接传递光子,而是通过某种方式把该光子的量子状态复制给远处的其他光子,从而在接受者那里制造出一个处于纠缠态的光子,从而达成量子通信的目的,这被称为“量子态隐形传输”,也就是中科院的潘建伟团队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目前在量子通讯领域中国无疑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并非是一个孤例。同样是在最尖端的应用基础科学领域,2013年3月,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团队制造出了世界上最轻的固体,这是一种密度为0.16千克/立方米的超轻气凝胶,是平常空气密度的八分之一,刷新了2011年由美国人创造的、固态材料密度0.9千克/立方米的世界纪录。超低密度并非是这种材料的唯一特点,它还具备高弹性,被压缩80%后仍可恢复原状;对有机溶剂具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已报道的吸油力最高的材料,在保温、催化和环保方面都有潜在的用途。
量子霍尔效应是量子世界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都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2013年3月,清华大学的薛其坤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成果。量子霍尔效应需要很强的外加磁场,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则无需任何外加磁场,可用于新一代的低功耗微电子器件。实现这种效应的难点在于材料的制备,薛其坤团队用四年的时间,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制备方法,采用分子束外延的手段,得到了高质量的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薄膜,在极端低温下进行精密测量,最终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这场正常科学竞赛中,美、德、日等国科学家也都发起了冲击,但均未取得最后成功。
量子理论还可以被用来做成量子相机。一般意义上的光学成像系统,无论是日常使用的卡片相机还是摄影记者手中的专业“大炮”,无论是科学研究用的天文望远镜还是军事侦察卫星上的观察设备,都是基于光线成像原理的,所有这些成像系统的分辨率都受到衍射极限的制约。物理原理决定了,它们的角分辨率能力与其镜头的尺寸成正比,通俗地说,有多大的镜头,就能够在多远的地方看见多小东西。某些电影中渲染侦察卫星可以看见地面上的细微景物,这纯属艺术夸张,实际中是不可能的,卫星的镜头尺寸受到发射能力的制约,所以亚分米的地面分辨率已经是其物理极限了。此外,所有这些设备都是基于光线成像,很容易受到光照、雨雾、云层等自然因素的干扰,轻则影响成像质量,重则根本无法成像。但量子相机却可以避开这些限制。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18: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070506_ba4dd92d3db87f0ad4b9zMSlLaG8OusW.jpg.webp.jpg


基于之前的研究成果,2013年8月,第一台量子相机的工程样机在上光所制作完成。值得指出的是,研制这台量子相机的,是一群80后年轻人,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转战于城市、郊区、高原、大湖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大量晴朗、夜间、云雾、雨雾等典型气象条件下的室外遥感成像实验,取得了各种气象环境条件下的第一手数据,验证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在自然条件下应用的量子相机。有了这样的科研团队,我们完全不必怀疑,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经济实力的上升和科技投入的加大,中国在尖端科学领域追赶上发达国际只是个时间问题。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18: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070506_ba4dd92d3db87f0ad4b9zMSlLaG8OusW.jpg.webp.jpg


G.天地之间
2012年里中国一共进行了19次航天发射,与上一年持平,仅次于俄罗斯的28次,连续第二年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中国的这些航天发射全部取得了成功,共计将28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其中除了载人航天,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北斗导航卫星的密集发射、完成阶段性组网和正式投入运行。相比之下,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北斗导航启动早,却直到2013年5月才发射了4颗卫星并完成了首次定位。北斗导航在和伽利略系统竞争频率资源方面已经占得了先机。


现有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是第二代了,目前共有16颗卫星,除一颗失效之外,其余15颗均工作正常,此前中国还发射了4颗北斗一代实验卫星。除了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正式组网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和其他两个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系统将定位和短信结合在一起,等于一下子拥有了两套卫星系统,是非常有创造性的一种组合,并且在实际中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援行动中,在其他通讯手段全部中断的情况下,北斗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在境外缉捕湄公河惨案的元凶糯康的过程中,中方执法人员使用北斗系统的通讯功能进行联系,从而避免了走漏风声,才使行动最终获得了成功。此外,南海的中国渔船都装备了北斗导航和通讯终端。在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中,被菲律宾方面围困的中国渔船使用北斗的短信功能进行向中国政府呼救,之后中国迅速派出执法船只进行解救,并从此将黄岩岛纳入中方的控制之中。所以北斗系统对中国而言,具备双重的意义,不但是一种自主的全球导航系统,而且是一种自主的全球通讯系统,后者的实际作用决不亚于前者。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北斗系统的卫星发射将迎来一个间歇期。这是因为现有的卫星已足够保证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定位要求,鉴于中国暂时并没有和美国一样的全球战略需要,所以不必追求完整组网,完全可以等现有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再发射。这也体现了中国航天的务实精神。预计北斗导航系统将在2020年全部建成。

2012年里,除了北斗导航系统,中国还建成了另外一个极其重要、却鲜为人知的卫星系统——天链。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18: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070506_ba4dd92d3db87f0ad4b9zMSlLaG8OusW.jpg.webp.jpg


如果说北斗卫星是为了从天上指挥地面,那么天链卫星则是为了从地面指挥天上。卫星也好,载人飞船也好,空间站也好,如果离开了地面的监控,就等于是断了线的风筝,只能听之任之。对于载人航天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一旦太空中发生了任何意外,而地面无法及时获悉和处理的话,很可能酿成事故甚至灾难。陆基和海基的测控站只能照顾到其上方正对的区域,而处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中继卫星则能提供最大程度的测控覆盖,并且不受地面气候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可随时对航天器提供上传或下载服务,相当于一条太空中的信息高速公路,使航天器的效能成倍增加。
天链系统的潜在意义十分巨大,它使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容量全球数据通讯系统。以此为基础,中国不仅可以实现无盲区的航天测控,而且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向作战单元之间、指挥中心和作战单元之间、区域指挥中心和总部之间提供数据通讯支持,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结合之后,就可以构建出海、陆、空、天一体化的全球作战体系,使中国在全球进行军事部署或军事行动成为可能。
当然,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绝不会向世界宣布说,我们要进行太空军事部署、要发展全球军事打击能力。相反,中国用一种非常柔和、非常隐蔽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这种潜力。2013年6月20日,北京时间上午10点,在距离地面数百公里之上的近地空间中,在由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组合而成、以第一宇宙速度飞行的太空实验室里,宇航员王亚平给全中国的中小学生上了一堂50分钟的科普课。课堂是双向的,王亚平实时地回答了地面同学的提问,自始至终图像和声音始终十分稳定、清晰。抛开其教育意义不谈,这次太空授课向世界间接展示了中国的全球数据通讯能力。以飞船的速度,大约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在50分钟的授课时间里,飞船飞过了大半个地球的范围。要在如此之大的范围内始终维持清晰、稳定的双向视频通话,离开卫星数据链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把这种能力用在军事上将会怎样,相信那些有关国家也是心里有数的。

签到天数: 14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5-12-2 18: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好的军旅故事,八一故事网www.81.gs不错

签到天数: 14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5-12-2 19: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兵心网www.08681.com欢迎大家关注

签到天数: 14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5-12-11 23: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08681.com兵网营区环境内
让我们支持楼主,我们共同来盖楼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