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医生眼中的《爸爸去哪儿》 72小时的“完美实验室”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分享到:
发表于 2013-12-1 07:56:16 手机发贴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拍得很 有意义,它正好强调了前面五、六 年,孩子跟父母依附的重要性,特别 是父亲。所以我认为这个节目走心, 它使观众看到了儿童心理的发展,怎 样从父亲的角度来满足,就像一扇 窗,让我们看到父子在生活互动上轻 松,快乐,诙谐,很温暖的一面,使 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两种感觉,一种感 觉是:要是我以前有这样的经验多 好,还有一种感觉就是触动了观众心 里的一根弦。这根弦不是理智的,而 是他们的情感被拨动了。如果有一个 快乐童年的人看到了,就会回想起他 以前很多美好的记忆,而没有理想快 乐童年的人看到了,会觉得那是他应 该有的童年。 在这些爸爸中,有三、四位演艺 界人士,我曾想,这是编排好的台词 吗?但发现不是的,这部片子拍得很 自然,其实为了这个节目,这五个爸 爸们把他们最好的一面拿出来,在日

也会有烦,可这两天

常生活中有累、

为了把节目做好,有一个很明显的目 标,要在这两天中好好地享受跟自己 的孩子相处,没有电视,没有手机, 没有任何转移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可 以说这两天是一个实验教室,是一个 比较完美的儿童生长环境。如果孩子 在前五年有父母极大的投入,就像这

尊重,

五位爸爸表现的那样有爱心、

那么结果会有多好。 其实每一个爸爸都有天生的本 能,可以做一个好爸爸。这五个孩子 中有两个五岁,一个六岁,两个四 岁,从儿童心理学来讲,前面十八个 月到两岁是建立信任和怀疑阶段,如 果有好的照顾就会信任人,如果没有 好的照顾,孩子就怀疑这个世界是不 是温暖的;而两岁到三岁孩子开始知 道他与照顾者是分开的个体,会学会 我是我自己;四岁到六岁,他们开始 探索周遭的世界,他们会发问,自发

《爸爸去哪儿》有一集是他们在 宁夏的沙漠过了两天,这些孩子就有 很多自发行为,不是每分每秒都要爸

举个例子,我记得

爸妈妈注意他们。

这个节目中有一个爸爸,跳水冠军田 亮,他说在整个节目中都在找他的女 儿雨橙,因为雨橙一直到处逛,串门 子。这就是自发,孩子在四岁到六岁 时,就会有独特的性格展现出来,雨 橙是一个社交类型的孩子,她会自动 跑去其他四个帐篷,跟其他四对父子 父女打交道。如果他们的父母不懂得 孩子的正常心理,觉得他们这样是坏 的表现,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某种不该 有的罪恶感。 如果说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我 看到有一个场景,当然这也是正常父 母常有的一种表现。节目中有一对父 子,儿子五岁,叫天天。天天经常闯 祸,他玩沙的时候把沙撒到另外一个 男孩的眼睛里,他帮爸爸搭帐篷时, 与爸爸配合得也不太好,所以爸爸怕 了他,就说:“不要总是让我跟你重 复讲话好不好?我已经跟你讲了五遍 了,你为什么不听?我再也不要相信

” 这其实是父母的自然反应,当孩 子没有照着我们意思去做时,我们就 会觉得受挫折,就会去责怪他,但事 实上天天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正常 五岁男孩子应有的表现,他有一种自 发的倾向,什么事情都要照着自己的 方式去做。而这种做法在爸爸看来, 会觉得是孩子笨手笨脚,所以爸爸就 会说“我再也不要相信你了”之类的

儿童心理学上说,自发期时,他 们不是故意要反叛,他们就是要做他 们自己,他们的行为常常让我们觉得 不成熟,这种不成熟就让我们想责备 他们,但是我们要注意,责备不能过 多,否则就会让孩子有一种罪疚感, 这种罪疚感是不健康的。 一般的孩子在我们看来都会做一 些幼稚、不合我们大人尺度的行动, 如果他不是故意犯错,我们就需要原 谅。天天在帮爸爸扎帐篷时钉到了爸 爸的手,比较完美的应对方式是爸爸 说:“天天,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爸爸原谅你,你只是不小心,对不 对?”当然,一次的责备并不会造成 孩子过多的罪疚感,但是如果这种事 每天都发生就不太好。 我们看到当天天把沙踢到小朋友 眼睛时,正背对着那个小朋友,说明 他并不是故意的,这是一种天性的童 真,是自发的,爸爸教得对,他要天 天跟小朋友道歉,可是我们是否能这 样对他说:“天天,我知道你不是故 意犯错的,是可以原谅的;即使你是 故意的,如果你承认我们也会原谅

所以,当孩子四岁到六岁时,我 们就应当管教。如果我们不管教,孩 子天生会钻漏洞,如果他做了一次两 次,爸爸妈妈并没有纠正他,下次他 不喜欢小朋友时,他就有可能故意把 沙撒到他的眼睛里去。所以我觉得这 个节目非常的有意义,可以向国内的 父母来介绍,父母跟儿女的依附是多 么重要,因为在这样的亲子互动中, 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满足。 不可取代的“爸爸” 按照自然规律,我们从妈妈的肚 子里生出来,所以从怀孕的那一天起 孩子就跟妈妈连接了,所以我们在心 灵上的一个任务就是慢慢地跟妈妈分

刚开始妈妈要喂母奶,神创造女 性跟男性很不一样,神造女性对一些 细节特别敏感,所以适合照顾幼儿, 因为幼儿是脆弱的,譬如说一个孩子 不舒服时脸色会变,爸爸就看不出 来,而妈妈会看得出来。 但等到孩子两三岁时,他们就变得不 那么娇弱,他们可打、可撞、可碰。 我们生下来不是中性的孩子,有男孩

两年

有女孩,是有性别的,前面一、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性别,这个年龄的 孩子,尤其是男孩,慢慢会发觉我跟 妈妈的身体不像,而女孩就会发现她 的身体跟妈妈比较像,他们会发现人 是有两种基本不同的性别,这对男孩 子来说非常重要。一般两到三岁的孩 子都要开始暂时离开妈妈,去探索世 界,这也是为了将来他要长大离开家 去独立,再长大要跟妻子连合或者跟 先生连合,这就是圣经上说的我们要 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 这个离开的工作,我们从小就已 经开始做了,先从离开妈妈的身体,

两岁以后离开妈妈的视线,妈 妈在另外一个房间做事,我在这个房 间玩,虽然看不见妈妈,但我知道妈 妈在哪里。在一、两岁时的一个发展 就是,婴孩知道没有看见的东西和没 有看见的人并不表示消失了,当这个 人又回来照顾我,我从这当中就学到 一个规律性和一种信任感。 两三岁的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 要慢慢学习离开父母而仍然有安全 感,对于小男孩来说更要学习离开妈

他要开始认同爸爸,他要变成男 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父亲对男孩 子的性别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这方 面的研究报告,关于父亲对一个男孩 子社交心理学的重要性。神造父亲跟 妈妈很不一样,女人是比较纤细,温 柔的,爸爸是男人,他们比较雄魄, 力气比较大。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爸爸 喜欢把他们的小baby往天上抛,然后 再接住他们,孩子非常高兴,可是妈 妈在旁边吓得要命,很多妈妈不会阻 止,但是孩子只知道爸爸会接住我, 会觉得爸爸像神一样伟大,是我的英

爸爸跟孩子玩的方式比较粗,节 目里他们在宁夏的沙漠为一个小孩庆 祝生日表演时,有一个爸爸提议斗 拳。不过这种方式对男孩子的发展是 需要的。因为男孩子天性雄魄,里面 有攻击的冲动,爸爸借玩球、摔跤这 些玩法,在身体上帮助孩子肌肉生长 发达,在心灵上帮助孩子控制如何拿 捏得住,抓得准确,在玩粗时顾及别 人的感觉。其实大部分同性恋特别是 男同性恋很多跟他们的爸爸没有亲密 的关系,从小很难对爸爸有认同,或 有一个常常不在身边的爸爸,或有一 个凶暴的爸爸,或有一个心理有问题 或冷漠的爸爸,或父母亲的婚姻不健 康。爸爸对一个孩子的性别发展非常

妈妈是孩子一生碰到的第一个女 性,爸爸是孩子一生碰到的第一个男

为什么父母生下孩子后有必要自 己照顾孩子?因为父母亲之间的互动 为孩子奠立了对性别观的正确理解和 他们将来跟异性的相处方式,当然这 也可以从祖父母的互动来得到,但通 常还是从父母那里。 爸爸如何肯定女孩子的性别?爸 爸是女孩子一生中第一个碰到的男 性,如果爸爸从小对女儿像君子一样 温柔,对她肯定、接纳,赞美她,就 肯定了这个女孩子的女性性别。如果 一个女孩子小的时候被父亲性侵,或 身体、心理被虐待过,这些孩子从小 内心就有一个洞,她们一直在寻找父 亲的角色,就很容易滥交男朋友,特 别是从小被男性侵害过或被她们自己 的爸爸侵害过的女孩子,她们从小就 不确定自己的女性特质,她们会觉得 自己的女性性别只是为了满足另外一 个男性的性需要,她们不能自我接 纳,她们心中永远有一个爱的空洞, 所以会滥交男朋友,或找一个比她们 大很多的男性,其实是在寻找和渴慕 一个她们从小失去的父亲。 消失的爸爸 现在不止是在中国,在很多不同 文化的国家里,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在 一个女性围绕下的环境里长大。我们 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周围有太多的女

小学老师大部分都是女老师,幼 稚园就更不用说了。女性比较适合照 顾幼小的孩子,因为女性比较敏感, 细致,会察言观色,这是女性的一个 特性。孩子稍大一点后,绝对是需要 男老师、男教练、叔叔伯伯等,这也 不是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完了,而是 鼓励单亲家庭应借着教会、社区、

戚来帮助孩子建立信任,尤其在这个 混乱的世代,要找一个可以取代孩子 父亲的男性榜样,最好他能有一段健 康的婚姻,有一颗健康的心灵,让他 来弥补从小缺失父亲的缺憾。 《爸爸去哪儿》里五位爸爸都是 演艺界或运动界很成功的人,我的感 觉是,这五位爸爸平时也还是尽量在 弥补,花时间跟孩子相处。因为孩子 是不会装的,如果这些孩子跟他们的 爸爸没有亲密的关系,他们怎么可能 单独跟爸爸相处48个小时呢?还要这 个小小孩跟他合作?太难了。“忙”实 在不是借口。一个看重亲子关系的 人,他再忙也会找出时间来陪孩子。 如果一个爸爸自己的身心不健康,他 就算不忙,也没有办法跟孩子接触。 对于那些比较失败的爸爸,他们不知 道怎么跟孩子建立联系,甚至根本不 想或根本没意识到要跟孩子建立联 系,该怎么办?我认为,教育很重 要,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做到并不是我 们故意的。我在教亲子关系时问过父 母们,无论是从事哪一行的人,从上 幼稚园到后来读书上大学到研究所, 或上专业课程,接受了那么多训练, 请问有哪一个人曾经进学校去学过做 丈夫、妻子或爸爸妈妈?他们回答说 没有。是的,因为没有这样的一个学 校。如果没有特别去学,或特别去改 的话,从小所看到父亲的角色是什么 样子,将来就会成为那样的父亲。

签到天数: 15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3-12-1 07: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要求人人回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 07: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 07: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贴回贴是美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 07: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贴子~~~嘿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 07: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贴即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07: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08:01:41 手机发贴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注重的是让孩子吃饱穿 暖,也就是让孩子有营养,再加上教 育,这就是能做的全部。我年轻时教 导我的孩子也是注重这部分,这两方 面是最平常的。但在其他方面我们就 要特别去学习,亲子教育真的很重 要。我相信很多爸爸不是故意不去 做,而是他们不知道应怎样做,或是 他们从小就跟自己的父亲没有亲密的 关系,所以他们也不知道应如何跟自 己的孩子建立很好的亲密关系,他们 认为,我努力上班,拿薪水回家,送 你学这学那,我带着你,接送你,就 已经最大的尽到父亲的职责了。 当然,有一些人是有特殊问题 的,比如说有人有情绪问题,有一些 成功的男人有暴躁的问题,他们会打 太太,打孩子,也有一些男人有酗酒 或吸毒的问题,这些人自己的问题都 把自己霸占了,当自己的问题越大 时,剩下给妻儿的就非常少。 这样的父母非常多,他们自己就 有问题,而我们通常是劝他们,先把 自己的问题解决,如果自己不改变, 就没有空间余下来。那些有赌瘾、酒 瘾,或有不良习惯上瘾的人,老实说 照顾自己都不及格,当然不会有余力 去照顾孩子,顶多是赚钱回来让孩子 有足够的钱花,即使自己在家,心思 也不在孩子身上,所以这些人首先要 解决自己的问题。 婚姻不幸福的夫妻不表示就不是 好的父母,他们对孩子也许很好。但 婚姻也是属于父母的一个问题,婚姻 如果不快乐,你不会太快乐,也没有 太多空间去照顾你的孩子,这样的夫 妻我也建议他们先学习去解决照顾自 己的问题。如果等你的问题解决了再 去照顾孩子,孩子可能已经长大了, 所以要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也学习 亲子观念和亲子技巧。 比如《爸爸去哪儿》第二集的沙 漠之旅,这五位爸爸都有一些技巧, 他们会帮孩子换睡衣,当然也可能因 为是演戏需要他们这样演,但是我能 感觉出他们平时都有做,他们会给孩 子做早餐,做饭,陪他们玩,有一些 是最基本的天性。当我们身体健康, 有足够的睡眠,事业也没有太大的问 题,情绪、婚姻没有太大的问题时, 我们本能上就可以做一个好爸爸。孩 子也没有要求要完美的爸爸妈妈,只 要他们觉得够好的爸爸妈妈。信仰能 帮助我们离开那些不好的问题和习 惯,离开那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有 余力经营我们的婚姻和亲子关系。我 接触过不少因为信仰而改变自己,再 改进与孩子的互动和亲密关系的案

只有妈妈陪孩子是不够的,爸爸 不只要把钱带回家,也要把心带回 家,让爸爸归来,孩子们才能长成一 个心理健康的人,男孩子长大了才会 做一个好爸爸、好丈夫,女孩子长大 了才会做一个好妈妈、好妻子。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