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香妃之谜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2-12-16 17: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妃,大清朝乾隆皇帝的爱妃,200多年来,她的传奇人生被写成了书、诗歌、戏剧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今又被

               拍成电影、电视剧。她的故事传奇迷离,正是因为如此,才令人们津津追溯,但却永远是个谜。说到香妃,不能不从

               香妃墓说起。                                                                           

                                                                    香 妃 墓 的 由 来

                       在新疆喀什噶尔市东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阿巴克霍加麻扎,也称阿帕克和卓麻扎—香妃墓。

              (阿帕克:伊斯兰教领袖的尊号,和卓:伊斯兰教对有威望人的称谓,麻扎:圣者的墓地)阿巴克霍加麻扎是阿帕克

                和卓麻扎的异译。

                                                                                      阿巴克霍加麻扎—香妃墓

                              

                              

                                       

                                这是一座由门楼、大小礼拜寺、讲经堂和主墓室组成的陵园,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整个建筑群的主建筑。墓
                         室的外墙是由绿色琉璃砖贴面,还夹杂着绘有各色图案的黄色和蓝色瓷砖,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庄严肃穆,墓室内
                         平台上整齐地排布着大小不等的数十个墓丘,墓均砌以白底蓝花的琉璃砖,看上去晶洁素雅。主墓室正北是一个穹
                         庐顶的讲经堂,门楼西墙紧连的是一座小清真寺,陵园内,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整个陵墓集中体现了伊斯兰教建
                         筑特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它的历史距今已有300多年了,也是当地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见证。1988年阿帕克
                         霍加麻扎被中国政府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所谓“阿帕克和卓麻扎—香妃墓”,实际上是阿帕克和卓整个家族的墓地,这个家族居住在新疆已有数百年之久,
                         但他们的祖籍是在遥远的中亚。14世纪在中亚布哈拉有一个伊斯兰教团,称为“纳克什班底”。其信徒要完全听命于
                         教主,教主自称“和卓”,意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教主被尊为圣人而受到崇拜,过世后,信徒们为
                         圣人修建陵墓,以便朝拜。1541年,第五代教主去世,其长子卡兰尔获得教主继承权,卡兰尔的弟弟克外理对此不
                         满,遂另立门户,创建了新的教团,并让其信徒戴黑色小帽,以此与戴白色小帽的卡兰尔的信徒相区别。这就是“白
                         山派”和 “黑山派”的由来。1560 年,黑山派教主克外理来到新疆叶尔羌汗国(国都在今莎车)后,使黑山派成为叶  
                         尔羌汗国最大的教团,他也因此成为叶尔羌汗国的宗教首领。后来,克外理返回中亚,并在中亚去世。不久,白山
                         派教主卡兰尔令其子玉素甫从中亚来到叶尔羌汗国,同黑山派争夺叶尔羌汗国的宗教统治权。从此,两派的分歧和
                         斗争由中亚转移到中国的新疆。玉素甫一家来到喀什噶尔的浩罕村后,白山派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公元1640年左右,
                         玉素甫去世,其长子依达也提拉成为新疆白山派教主,史称“阿帕克和卓”。而‘玉素甫和卓墓’,这就是现在的“阿
                         帕克和卓麻扎-香妃墓”的雏形。
  
                                 经过黑山派和叶尔羌汗国多年的厮杀后,阿帕克和卓投靠了一直企图分裂国家(大清国)并窥视中原的准噶尔
                         汗国的汗王噶尔丹。据《清史稿》记载:公元1680年,噶尔丹的12万铁骑,以阿帕克和卓为向导,白山派信徒为内
                         应,一举攻灭了持续166年的叶尔羌汗国。阿帕克和卓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野心家,作为准噶尔汗国统治天山南部的
                         代理人,在莎车建立了白山派和卓傀儡政权。
   
                                  这是一个对抗大清王朝的、中世纪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他一上台就推行独教政策,把非白山派的宗教典籍和
                          数以万计的各种学术著作付之一炬。同时又以“和卓”的身份显示出种种“奇迹”,使十万人将他像神一样崇拜和听命
                          于他。他生活极为奢侈,并强征数万民工扩建了当时的玉素甫和卓墓,用黄金铸成了墓顶上的四个新月,为自己的
                          后世做好了准备。公元1693年,阿帕克和卓被黑山派信徒杀死,被安葬在玉素甫和卓墓内。从此“玉素甫和卓墓”
                          就被称为“阿帕克和卓麻扎”。

                                 《清史稿·志五十一·地理二十三》记载:公元1755年6月,清王朝消灭了准噶尔汗国,控制了整个西域,为今天
                          的中国奠定了疆域。清政府派阿帕克和卓的曾孙“波罗泥都大和卓”管理天山以南;留其弟“霍集占小和卓”在伊犁掌
                          管当地的伊斯兰教。据《简明清史》记载:仅仅3个月后,霍集占小和卓与大和卓及白山派信徒打着“反对异教徒”的
                          口号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公元1759年7月11日,清朝将领兆惠率大军平定了这场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的
                          叛乱。7月28日,大、小和卓均被处死。
  
                                 从此,历时近200年,来自中亚的白山派和黑山派的争斗和试图分裂国家的动乱,暂时平息了。从中亚来到新
                          疆的“玉素甫和卓” 与 “阿帕克和卓”以及他们的子孙,包括“ 大、小和卓 ”都埋葬在这里。这就是今天的“阿帕克和卓
                          麻扎—香妃墓”。
  
                  阿帕克和卓麻扎之所以叫香妃墓,是因为这里埋葬一位身带异香的绝世维族美女,传说中乾隆皇帝的爱妃——香妃。

                                       
                                       
  

                       阿帕克和卓麻扎作为旅游胜地闻名海内外,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是由于香妃的原故。这名绝世佳人的传奇人生,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以及民间的传颂经久不衰,时值香妃仙逝200多年的今天,仍是人们津津追朔的话题。

                                                   

                              

                                                

                                                                        香妃,野史版

                    

                           公元1745年,传说中的香妃生于喀什噶尔的一个贫苦维族人家,天生丽质,身带异香,因此起名为“伊帕尔汗”

               (维吾尔语 :香妞、香王(后)之意)。家有小女初长成,十来来岁的伊帕尔汗,能歌善舞娇艳美丽,因酷爱取食家

                乡的沙枣花食之,使本就有异香的身体更加的馨香迷人,因貌美体香而闻名远近乡里,12岁时,被当时雄踞新疆阿帕

                克和卓的嫡系后裔 “皇 帝” 霍集占小和卓(和卓,即圣裔、伊斯兰教首领之意)强纳为小妾,也算是王妃。12岁的伊

                帕尔汗,还是个少女,虽然出身贫苦,但天生丽质,在人们的赞美声中长大,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然而 ,

                被强抢为妾,强行占有,心中埋下了敌视强权的怨恨。锦衣玉食不能使她快乐,慑于淫威只好隐忍悲伤,过着看似幸

                福实为凄楚的生活。

                       霍集占小和卓和其兄大和卓势力庞大,盘踞天山南北虎视眈眈,公元1757年,公然叛乱,敌对乾隆皇帝执掌的大

                 清朝,乾隆皇帝派兆惠将军帅大军平乱,兆惠将军临行前,乾隆皇帝密招告知,在来自新疆的军报中得知,乱军盘踞

                 之地,有一回女,体散异香,美貌绝伦,命惠兆此行西征,一并将此事探明,若有此女,一定生擒,好生护押回京 。

                 兆惠得此密旨,辞圣西征。到达新疆后,兆惠平乱之中也打探摸清了乾隆皇帝密嘱回女之事,速报圣上:确有一西域

                 维族女子,体香四溢,并具有西域美女特有的美丽,是中原美人不能媲美的绝世香丽。惟憾,已出嫁于叛军首领为妾。

                 皇帝闻之甚喜,美人虽已不是闺阁,且为叛匪小妾,不能纳为妃子,也就没有理由安排住进宫中。但如此绝伦佳丽 ,

                 必一睹为快,金屋藏娇纳为己有为愿。随即,乾隆皇帝以因为南海的南岸是背靠着皇城的狭长地带,没有宫室,从瀛

                 台上望去过于空旷,缺乏景观为由,下旨要在那里建造一座楼宇。此楼1758年春动工兴建,秋季完工。乾隆说,此楼

                 建成后是临水赏月的佳处,颇有月中广寒宫的意境,所以命名为宝月楼(今中南海新华门)。

                                                                                              中南海新华门

                                 



         

                                                                               旧时的宝月楼(照片年代不详)

                                             

  

                      登上宝月楼,可以北眺三海、南观街市、东看紫禁、西望远山,乾隆还为宝月楼题写了匾额“仰观俯察”,只等美人

              来京居住。公元1759年清军平息了大小和卓的叛乱,7月28日大小和卓被处死,惠兆不负圣望,活捉14岁的伊帕尔汗,

              押 解进京。一路上悉心侍护,公元1760年元月到达北京,被安置宝月楼居住。派了专人守护和多名宫女侍奉,特意请

              回 回厨师为其烹饪专供清真饮食。休息调养多日后,被召面圣,乾隆皇帝一看,果然名不虚传,西域美人美貌绝伦,所

              中原美女不能媲美,尤为体香更奇:“玉容未近,芳气先至,既非花香,也非粉香,别有一种奇香异馥”面对美人,乾隆

               欣喜万分,如获至宝,慎观爱之。左右随侍见皇帝龙颜如此欣悦,想必日后西域美女定入宫受宠,不敢怠慢愈好生伺候,

               因维族美女名字不应口,之后暗地里都称香妃。

                       香妃在琼楼玉阁锦衣玉食,却终日以泪洗面,亲人被诛逐,自己失去自由被迫远离家乡,不知前途吉凶。闷闷不悦

                的她,整天被牵着机械的学着各项宫廷礼仪和文史、会话等,因思念家乡,想念亲人,闲时,她常站在宝月楼上倚栏呆

                望不语,皇帝闻之心疼怜爱,下令在宝月楼对面建回回营,(回回、回人,指西域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一是安顿平叛有

                功的西域回人居住和来京的办差人下榻,二是慰藉美人心怀,以解香妃思乡之苦。于此,香妃稍觉欣慰,安然了许多 ,

                但仍拒绝侍寝,在她年少的心里对强权强占早已厌恶痛恨,定然不从的。

  

                                                 回回营的清真寺,也称 “普宁清真寺”、“香妃庙” 寺正门对着宝月楼。

                                  回回营建于公元1762年春,1764年夏完工,占地大约25亩。(2010年6月8日已被拆除)

                              



                                                    1898年拍的寺门外                                        乾隆敕封的御笔石碑

                             

                             乾隆皇帝虽垂涎香妃,但对香妃极其欣赏,疼爱有加,赏赐珠宝锦缎,只等美人嫣然一笑遂愿。香妃喜食家乡的
                     沙枣花和沙枣,为讨香妃欢心,乾隆命从新疆拉运移植,正是由于移植沙枣树,因报酬原因,酿成了公元1765年的 “
                     乌什回人作乱”。此事,也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的强烈不满,认为香妃是始作俑者,是不祥之人。乾隆
                     对太后的不满没在意,还是一如既往的宠爱香妃,时常到香妃的住处小坐,并为她修梳妆楼。有甚时,通宵歌舞酒宴。
                     纯帝继皇后及其他嫔妃非常嫉妒,不约而同找皇太后进谗言,说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妖气,她用妖气迷住了皇帝。如果
                     不加劝阻,将危害龙体圣安。皇太后几次找乾隆谈话,劝其疏远香妃,乾隆都笑辩无事。久住宝月楼,也许是香妃闷
                     了,乾隆皇帝携皇后南下视察,把香妃也带在身边,让她跟着开开眼界,梳理一下郁闷的心情。

                            香妃,不是因为宝月楼住的不舒服,也不是见不到外面的世界而郁闷,她想要的是回家乡和亲人们在一起,快快
                     乐乐自由自在过平凡的生活。如今,她像一只被关在金丝笼子的小鸟,任强权摆布,隐忍悲凉取悦他人,已百般忍耐
                     还要被别人嫉妒甚至暗中加害,这种心境下的生活,人活着,心如死了一般,她,看不到希望,心生绝念。此行出宫
                     南下有了机会,她设法弄到了一支匕首,揣在怀中以备不测时自绝。乾隆皇帝出巡沿途所见国泰民安,游至杭州,更
                     见景色优美,市井繁荣,百姓安居,一派祥和。心情大好多饮了数杯,酒酣微醉,膳罢,想见美人香妃,于是,来到
                     了香妃的卧房,喝退左右侍从,欲与香妃共枕缠绵,香妃不从,随即从怀中掏出匕首欲自刎,乾隆大惊,酒意全无 ,
                     忙抢夺匕首,慌乱之中不慎利刃刺到了乾隆的手臂,鲜血直流,香妃见状,随惊,更不知所措,大叫太医,众人闻声
                     冲了进来,见此情景,大惊、疑惑,皇上此时已全无心情,吩咐人扔掉匕首,看护照顾好香妃,便在左右侍从护拥下
                     离开了。此事很快传到了皇后耳中,当然就成了香妃刺杀皇上未遂了,皇后马上探望皇上,皇上讲了原委,皇后怎会
                     相信?认为是皇上被香妃迷昏了头,袒护香妃。建议皇上:香妃图谋不轨,行刺未遂,应诛之。皇上认为皇后言重了,
                     小事意外而已,结果不欢而散。接下来的日子,乾隆自觉醉酒失态,心中愧疚,对香妃更是疼爱体贴有加,皇后看在
                     眼里,忧恨叠加,多次向皇上谏言处置香妃。香妃是冤枉的,皇上心知肚明,对皇后的劝谏,置之不理,皇后焦急担
                     心,怒气之下剪了自己的发辫,以此向皇示警,犯了满族的大忌。皇上盛怒,认为皇后无理取闹,不可理喻,上为了
                     皇室的颜面,也是为了保护香妃,提前终止了皇后的南巡陪驾,派人护送皇后回京,皇后回宫后,悲愤至极,向皇太
                     后哭诉,太后大觉事态不妙,传召乾隆回京,母命难为,乾隆不得不结束南巡,北行回京。回宫后立即拜见太后,并
                     向太后禀明了实情,太后嘴上不驳斥皇上,心里早已对儿子宠溺香妃大为不悦,更担心儿子的安危,但也不好说什么,
                     不再追问责怪,此事告了。乾隆对皇后无理“ 犯忌 ”尤为不满,从此冷落了皇后。香妃回京后,心有余悸,更担心以
                     后的日子,惶惶不可终日,于此,更坚定了她的决心:活着不能回乡,但愿死后长眠故土。此时,太后也在思忖,这
                     个香妃确实是不祥之人,不易留之,但皇上迷恋香妃,常去探望,无奈,没有机会。一天,乾隆为了到天坛圜丘祭天,
                     先到斋宫斋戒。太后乘机将香妃召来:尔非祥物,迷惑皇上,扰乱后宫,引起战乱,该当何罪?罪当诛之!香妃:我
                     本无罪,但求一死。原来香妃早想一死,太后心想,就此成全了她,也了去诸多烦忧。看在皇上对她宠爱的份上,随
                     问:有何要求?香妃就一个心愿:死后尸骨还乡,葬在家乡。太后赐香妃三尺白绫(有说是一杯毒酒)让香妃自行了
                     断,香妃如愿,香消玉殒,时年20岁。

                             当乾隆闻讯赶来时,香妃已经气绝,然而肤色如生,面犹含笑。乾隆痛极万分,多日不理朝政,整日沉寂在悲痛
                      之中。他深深的爱着香妃,虽然生前没有得到她的身体,但比起那些俯首听而俗不可耐的后宫佳丽,香妃的倔强和坚
                      贞更让他赏识尊重,异域风情的绝世美貌、香气萦绕的曼妙身姿让他迷恋难忘。怎奈香魂已飞回故里,因香妃生前并
                      没受到皇室的赐封,不能按大清律葬在皇家陵寝,乾隆即有千般不舍,他也只能尊重香妃的遗愿,将她的遗体运回家
                      乡安葬,以慰香灵。按贵妃的规格厚其棺殓,按照王妃的礼遇送往新疆安葬,特派了124人由苏黛香(苏黛香,满人,
                      协助兆惠定疆功臣图尔迪· 吐尔地{也译为图尔都}之妻)带队护送,走了三年多的时间,大概在公元1770年,苏黛香一
                      行到达喀什,香妃被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香妃丈夫的曾祖父)陵墓内。后来苏黛香死后也被葬在了这里。
                              

  

                     由于香妃的品德是阿帕克和卓望尘莫及的,再加上她的名气,因此当地有些人开始将阿帕克和卓陵墓也称为伊帕尔

             汗墓。乾隆皇帝在伊帕尔汗生前,一直没有得到她的身心,在她入葬阿帕克和卓麻扎后,还保存着她的画像。由于敬佩她

             的贞洁刚烈,思念她的美貌和诱人的体香,在公元1780年颁旨维修阿帕克和卓麻扎( 内有伊帕尔汗的墓 ) 。公元1790年

             乾隆写了一首题为《自警》的诗,其中有:“ 卅载画图朝夕似 ”之句(乾隆于1760年初见香妃,到1790年正好30年) 公元

            1914年故宫浴德堂展出一幅以《香妃戎装像》为题的清代女子戎装油画像,画下有小记说明 :“ 香妃者,回部王妃也 。

             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



                                                                                            “香妃”戎装像

                                          

  

                     香妃仙逝后,乾隆皇帝常常思念,痛心疾首,对纯帝继皇后愈生怨恨,不曾再理喻,皇后忧郁成疾,不久去世,享

             年49岁,一代皇后竟是被以贵妃的礼遇薄葬,致死没有得到乾隆的原谅。从此以后,乾隆不再册封皇后。

                     乾隆皇帝一生风流,然而对香妃情有独钟,念念不忘,一代君王如此情深,感天动地。绝世香妃香艳无比,然而红

             颜薄命香消玉殒,令人惋惜,人们忘不了她,她的美名和故事在民间一直被传颂着,公元1892年,香妃已经去世一百多

             年了,但她的名气有增无减,在她的家乡,特别是女性尤为崇拜,香妃被誉为“圣娘娘”“香娘娘” 萧雄《西域杂述诗》

             一书中的“香娘娘庙”(阿帕克和卓麻扎-香妃墓)原文如下:

                    “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谒香娘。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

             甚著灵异,凡妇人求子,女子择婿,或夫妇不睦者,皆于巴扎日(集市日)虔诚祈祷。手捧门锁,尽情一哭,并取庙旁

             净土 (即杜阿:含有信息的墓土)少许携归,调水饮之,闻往往有验。

                    今天,阿巴克霍加麻扎—香妃墓,已然成了新疆的旅游胜地,到新疆旅游的游客大都喜欢前往,带着神秘和崇敬的

             心情一睹美人的陵墓,这时讲解员会指着一架驮轿说:这就是当年驮送香妃回归故里的驮轿。

                              

  

                                                                       香妃,史记版

  

                    公元1979年10月,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正在进行古建筑的维修,一名工人在经过一座皇妃墓时,突然发现地

               面上有一个大洞,雨水正沿着这个洞往地宫里流淌,由于地宫已经进水塌陷,文物部门决定,对于墓穴进行抢救性的

              挖掘。

                                                                                              陵墓地宫

                             

  

                 抽干了地宫里的水,进去发现墓穴已经被盗,棺椁已损,在杉木红漆棺头,有金漆的伊斯兰文的古兰经,可辨的文

                   字为:“以真主的名义……”棺内只有遗骨没有头颅,后来在地宫泥浆里找到了头骨,发现了一条长九十三公分的

                   花白发辫,上面结有红色的头绳,还有一顶吉祥帽。



                              

  
                              西北角的棺木下压着一些绣花、缂丝袍褂的残片,还有几件织成的袍料。一条黄色八宝花绫织成的“哈达”最为引
                     人注目,它与北京白塔寺的塔腹内所出的乾隆年间的五条色彩的“哈达” 很相近,所织的文字,也类似“吉祥颂”。其各
                    色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饰物零星散见;另有几颗牙齿和指甲。清代帝、后、妃的棺椁上,大多是
                    镌刻藏文佛经,用以超度亡灵;惟独这个棺木上是古兰经,这是死者生前的信仰及民族所属的证物。墓中所出的花白发
                    辫,证明了死者的年龄是50左右,墓中所出的头骨,显示出少数民族女性特征,其骨缝密合程度及牙齿磨损状况,也证
                   实了卒年是50岁左右。墓中所出的织物上织有“江南织造臣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等字样,据文献记载,江南织造臣成
                    善正是乾隆五十多年任职的织造官,苏州织造臣四德在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时任杭州织造,四十九年始调任苏州任
                    职。清宫档案《绣杏黄缎净八团金龙袍一件料工银两清册》中载有后妃生前曾在苏州选用了一批织物,正是四德任职时
                    所织造。这些织物及织物上织有的织造官姓名,旁证了死者生活的年代。根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高宗容妃,和卓
                    氏,回部台吉和扎麦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薨hōng :有地位名望人的死称为薨,也代表死者是死在宫
                    中的。)这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此地埋葬的是乾隆皇帝40多位后妃中惟一的一位维吾尔族妃子—容妃。那么,容妃
                    怎可能是香妃呢?

                           乾隆帝只有一个来自新疆的妃子。容妃,无论是官书、档案记载,还是实物考证,都证明是来自新疆的妃子。既然
                    香妃也是乾隆帝的新疆妃子,那么香妃只能是容妃。

                            她们“二人”都来自新疆,都是维吾尔族,都信奉伊斯兰教,都是一个氏族,最后的称号都是妃。就是说家乡、民
                    族、宗教信仰、家族、称号是一样的,如果是两个人,不会如此巧合。

                     1983年5月1日,园寝正式开放,并在享殿内举办了“香妃”展览,为传说中的香妃正了名。
  
                      容妃就是香妃。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曾经有过争论,现在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于史料记载和推理人们还原了香妃
                      这样一幕历史:

                          容妃,本名买木热·艾孜木,公元1734年,诞生在新疆的莎车和卓族的一个家庭。和卓族是世居叶尔羌的维吾尔族始
                     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称为和卓,所以容妃又叫和卓氏。其父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贵族首领)。公元1755年五
                     月,清军进军伊犁,二次平定准噶尔叛乱,解救了被准噶尔拘禁的叶尔羌、喀什噶尔封建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大和
                     卓木、小和卓木。不料两年以后,小和卓木杀死了钦派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称巴图尔汗(伟大勇士头领)大和卓木也据
                     守喀什噶尔,两相呼应,称雄南疆,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清。此后,图尔都台吉(买木热·艾孜木的哥哥)等不愿归附
                     分裂的部落,配合清军,公元1759年彻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公元1760年,图尔都等五户助战有功的和卓,
                     及霍集斯等三户在平乱中立功的南疆维吾尔上层人士应召陆续来到北京,拜见高宗皇帝。乾隆令他们在京居住,并派使
                     者接他们的家眷来京,封图尔都等为一等台吉。图尔都27岁的妹妹买木热·艾孜木也被选入宫,册封为和贵人(即容妃)。
                     显然,这是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实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联姻。

                             皇帝赏给了她大量衣物和银两。她一进宫就被封为贵人,没有经过“常在” 和 “ 答应”两级,表明了皇帝对这件事
                      的重视,也表明了皇帝对这位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女子的喜爱。这年的四月八日,乾隆帝将汉女苏黛香赐给图尔都为妻。
                     和贵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到了皇帝的尊重和特殊的关照,专门为她在宫中设了回族厨师。和贵人在圆明园居住时,
                     曾在园中的方外观做礼拜,乾隆帝特意为她在方外观大理石墙上镌刻了《古兰经》文。和贵人入宫两年来,“秉心克慎,
                     奉职惟勤”,全宫上下对她的印象都很好。公元1761年12月,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封和贵人为容嫔。第二年图尔都
                     晋封为辅国公。公元1765年正月,皇帝第四次南巡,容嫔和她的哥哥图尔都随驾同行。皇帝的妃嫔很多,而外出陪驾的
                     妃嫔只有几位,容嫔能够随驾,表明了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一路上,容嫔兄妹第一次饱览了祖国内地的壮美山河,
                     大开了眼界。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6月,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升容嫔为容妃,同年10月26日,乾隆帝命文华殿
                      大学士尹继善正使、内阁学士迈拉逊为副使,持节赍册印,册封容嫔为容妃,这一年容妃35岁。公元1771年,容妃随皇
                       帝东巡,拜谒了孔庙,登上了东岳泰山。公元1778年,容妃又随皇帝拜谒了盛京,在这次随行的6位妃嫔中,容妃已居
                       第 二位。

                            公元1779年图尔都公爵(容妃的哥哥)不幸逝世。临终之前他对守护在身边的妻子说:“真主在召唤,我要去了,可
                     我不忍心离开你呀!”苏黛香回答说:“既然真主和佛主共同架成鹊桥,让我俩走到一起,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把我
                     们拆散了。” 图尔都摇摇头说:“不!我要回生我养我的喀什噶尔去,那里对你人地两生,这太不公平了。” 苏黛香慨
                     然应允道:“请你放心,你活着,我是你的人, 你长眠了,我也会永远守在你身旁的!”当他俩四只手握在一起的时候,
                     图尔都却撒手去了。

                            报丧的贴子一发出去,皇上就命容妃代表他前来祭奠,接着,清廷的王公大臣和五品官以上的官员、命妇都纷纷登
                     门吊唁。苏黛香披麻挂孝忍悲节哀,穷于应酬,府中上下整整忙碌了七天,才算办完了这桩丧事。接着苏黛香又强振精
                     神,指挥府里人备办护送灵柩上路的事宜,等一切就绪,苏黛香就告别亲人故旧,守护棂车启程上路,容妃以下文武百
                     官送至郊外,容妃和苏黛香挥泪而别。

                             一路上万里迢迢,跋山涉水,穿荒越市,所过州县无不远接近送。可是,一出玉门关,就变得人烟渺渺,荒漠绵绵。
                      一队车轿驼马继续向西,直到进入哈密,才算见到了绿洲。就这样苦熬硬撑,足足走了半年多,终于到达目的地——喀
                      什噶尔 。  后来苏黛香就定居在喀什,作为图尔都的妻子死后也被葬在阿巴克霍加麻扎,她与丈夫一生没有后代。
                          公元1766年纯帝继皇后死后,乾隆帝不再立皇后。公元1765年庆贵妃死,公元1775年令懿皇贵妃死后,不再封贵妃
                     和皇贵妃。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妃,当时宫中有6位妃,容妃就是其中一位。

                         公元1777年3月2日,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去世,享年85岁。没有了太后的抬爱,并没有影响皇帝对容妃的厚爱,
   公元1778年7月以后,容妃已升到第三位,排在愉妃、颖妃之后。从公元1785年以后,可能是身体欠佳,容妃很少露面,皇
     帝往往单独赏给她物品。通过查阅清宫档案《赏赐底簿》得知,公元1788年4月14日,皇帝赏给了容妃10个春橘,这是迄今
       所查到的最后一次赏赐。5天以后,公元 1788 年4月19日,容妃在圆明园溘然长逝,终年 55岁。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给
                   皇帝生育儿女。

             容妃死后,乾隆帝为了让宫里人经常怀念她,特地将她在宫中几十年里积攒下来的物品分赠给各妃嫔、公主、格格和佣
      人以及她娘家的人。容妃的金棺暂安在畅春园西侧的西花园,同年4月27日从西花园奉移到北京东北郊的静安庄殡宫暂安。
                   同年9月17日,乾隆帝命皇八子仪郡王永璇护送容妃金棺奉移东陵。9月25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买木热·艾孜木,一个来自异族的女子,能成为乾隆皇帝的爱妃,受到皇帝的宠爱,受到皇太后的赏识,她的学识、修养、
美貌,可见一斑,绝非空有美色的泛泛之辈。然而所有史料记载中从没提到过她身有体香,她在宫中生活28年,从未有人叫
过她香妃,,只是传说中的香妃与她同一年进京,都是来自新疆的回女,又都是乾隆皇帝宠爱的妃子,二人有相同的巧合,
                  所以,后人认定容妃就是香妃。
                                                                           悬 疑 篇
            1、容妃就是香妃,因找不到香妃的史料记载,就说容妃是香妃,这是什么逻辑?
            2、香妃伊帕尔汗与容妃买木热·艾孜木的出身、年龄、在宫中的地位、去世的时间都相差甚远。她们能是一个人吗?
            3、传说西苑宝月楼是特地为从新疆来的回女而建,那么为谁而建更合情理呢?
                  在建宝月楼的时候,乾隆皇帝不但没见过容妃,而且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个人。所以肯定来说西苑宝月楼
                  这个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不会是为容妃而修建的。那么,是为香妃所建?没有相关史料记载,也只能是个传说了。
            4、如果说容妃从来也没有和“香”字有过任何干系,何来“香妃”呢?
            5、如果根本没有香妃其人,那么1914年故宫浴德堂展出的以《香妃戎装像》为题的清代女子戎装油画像,
                  画的是谁呢?
            6、容妃,这个在史书上清清楚楚记载的历史人物,死后葬入了清东陵,这本不需什么考古论证。而且论证的结果,
                  就是容妃确实安葬在容妃的陵墓中。这与喀什噶尔的“阿帕克和卓麻扎—香妃墓”中的伊帕尔汗香妃有何关系?
            7、一尸葬两地?
                  按大清祖制,作为皇妃,死后必葬在皇家陵园,有传说乾隆为了满足香妃死后回归故里的愿望,派人做了一个
                  假的香妃尸体运回新疆,一代明君,堂堂大清朝的皇帝,怎会出如此下策去瞒过国人,糊弄他挚爱的皇妃呢?
                  既然香妃没有侍寝,没被册封过,又怎么能葬在皇陵呢?
                  另,因为“阿帕克和卓麻扎—香妃墓”可不是什么荒坟孤冢,而是穆斯林前来晋谒的伊斯兰圣裔、贤者的陵墓,
                  是他们崇拜、纪念伊斯兰教“圣人后裔”的圣地。他们怎么能够在1770年的这个伊斯兰教中心的圣地里弄虚作假?
                  没有这个必要,而且在安拉和阿帕克和卓面前,穆斯林没有这个胆量。也不会糊涂到把一个假的香妃葬进去的。
            8、有野史传说伊帕尔汗进宫后,胸怀家仇国恨,身藏数十把利刃刺杀乾隆,未成?
                  接近皇帝能身带得了利刃吗?更别说“数十把利刃”了。
            9、香妃遗体回乡是由苏黛香护送的,苏黛香护送的是丈夫图尔都的遗体,图尔都公爵病故于1779年,香妃死于1766
                  年,相差13年,怎么能同运呢?
           10、如果说容妃就是香妃,香妃是被太后赐死的,崇庆皇太后去世是1777年,容妃比太后晚逝11年,即1788年,这又
                   怎么可能呢?
            11、 买木热·艾孜木即容妃,在那个女子普遍早婚的年代,为什么26岁了还没出嫁,这其中又有什么秘密呢?
            12、香妃,既然是乾隆皇帝宠爱的妃子,并遵照她的遗愿送回新疆,是用驮轿载运的,如今在阿巴克霍加麻扎—香妃墓
                    展出的驮轿,是驮运皇帝的爱妃?显得太寒酸点了吧?

                                                                                           后               记
       香妃,这个被民间传颂了200多年的人物,因清东陵容妃墓的出土而被正了名—香妃等于容妃。
   二人虽有雷同之处,却大相径庭,难圆其说。容妃是乾隆皇帝唯一的一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妃子,
   是被册封过的,没有被册封过的妃子是不会被写进清史的,乾隆或许是还有其它的没被册封的维吾
   尔族妃子。在容妃墓被发现之前的100多年前,香妃的名气在民间已经大振了,因“香”而奇,因
   “妃”而贵,应该不会空穴来风吧,犹如没有“唐僧”去印度取经,就不会有《西游记》一样,遗
   憾的是在香妃的家乡,也只有对香妃名气的记载。而找不到关于她的生平记录资料,她的传奇故事
   一直是由民间传颂的,所以版本颇多。
       伊帕尔汗——香妃,作为战利品入京,住在宝月楼,乾隆皇帝十分喜爱,情有独钟,虽然没有
   得到她的身心,但赏识她的品德,留恋她的美貌、体香,终是念念不忘,也许得不到永远是最好的。
   香妃仙逝后,乾隆皇帝把这份相思转接到和香妃最为类似的买木热·艾孜木容妃身上,厚爱她直至善
   终,这也是有可能的。
       到底香妃是以战俘还是受封的身份进京入宫的呢?这也只能是个迷了。也许越是扑朔迷离越能
   引人入胜,越能令后人追溯。
      史记也好,野史也罢,总之香妃的传奇故事是美丽的,演绎了一部帝王与佳人的爱情佳篇,昭示了
   祖国统一,民族和睦团结的历史一幕。
           本文图片、部分章节引自、参阅《清史稿》《简明清史》《清史演绎》《伊米得史》CCTV四·之
    走遍中国—香妃,博雅旅游网,百度百科,新疆行旅游资料电子文库,有关论坛、博客以及民间野史
    传说,在此一并感谢!
     特别鸣谢好友洛桑仁钦先生,给予了无私的友情支持,提供了部分资料,在此真诚致谢!
            关于香妃之谜的故事很多、很长,由于博文篇幅问题,在此只能简单介绍,无探今索古之意,  只为兴趣
        娱乐,不妥之处,欢迎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