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户籍歧视严重 99%要求本地户口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分享到:
发表于 2013-5-30 05: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兵网摘要:记者今天从国内知名反歧视公益机构“郑州亿人平”处获悉,在今年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前提下,事业单位招聘中的户籍歧视最为严重。他们通过对国内大中小三类城市中近百家事业单位的各类招聘启事或招聘广告、从今年1月至今近五个月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有户籍要求或明确提出应聘者需“有本地户口”的单位占比达99%,事业单位招聘成为户籍歧视的重灾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5: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LOCAL201305292055000515310358000.jpg

记者今天从国内知名反歧视公益机构“郑州亿人平”处获悉,在今年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前提下,事业单位招聘中的户籍歧视最为严重。他们通过对国内大中小三类城市中近百家事业单位的各类招聘启事或招聘广告、从今年1月至今近五个月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有户籍要求或明确提出应聘者需“有本地户口”的单位占比达99%,事业单位招聘成为户籍歧视的重灾区。

今年事业单位户籍歧视突出

“郑州亿人平”负责人牛玉亮向记者介绍,各类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招聘中,户籍歧视一直是就业歧视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而在今年显得更为突出。“郑州亿人平”曾在2012年专门针对公务员招考中的户籍歧视问题做过专门调查,发现全国公务员招考中有一千多个岗位明确要求“户籍限制”。今年他们启动事业单位招聘中的户籍歧视情况调查,发现情况要比公务员招考中还要糟糕。

此次事业单位户籍歧视调查,“郑州亿人平”将调查范围既包括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郑州、西安、杭州等二线城市,也包括地方县级市等小城市。

据统计,在各类单位招聘活动中,对户籍限制要求最低的是公司、企业,其次是公务员招考,对户籍限制要求最高的是事业单位。在被调查的近百家事业单位中,明确提出户籍要求为“本地户口”者达到9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5: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LOCAL201305292057000074555810404.jpg

户籍歧视占社会身份歧视85%
本报今年4月曾报道,“郑州亿人平”针对2012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招考岗位户籍限制调查发现,有1500多个岗位存在户籍限制。有的明确要求本地户籍或本地生源,有的则因户籍不同设置不同的条件。为此十一个省市的18名律师联合致信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建议规范全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消除户籍歧视。律师们认为,公务员法并没有规定机关所在地户籍或生源地的人才有资格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也要求公开招聘人员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要求,因此建议全面规范。

据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公布的《2011年国家公务员招考中的就业歧视调查报告》显示,公务员招考中的就业歧视现象仍广泛存在。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共计955个,占社会身份歧视总数的85%。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主要表现为对特定省份(县市)户籍或生源地的限制,一般与招考单位所在地有着对应关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5: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户籍歧视根源于政策性歧视

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截至3月,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8%。国务院办公厅通知,明确规定招聘毕业生不得有户籍、性别、年龄等各类限制,意在推动毕业生就业。事业单位何以成为户籍歧视的重灾区?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负责人刘晓楠副教授分析指出,首先可能是出于传统。我国传统上奉行大学毕业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人才流动性不强。其次是大多数招聘单位为了方便本地人员就业。此外,应该引起注意的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既现在应聘事业单位成为不少“领导子女”就业的方便快捷渠道。由于企业对应聘者户籍普遍要求不高,公务员招考又逐年走向规范,想要就业就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因此事业单位成为走关系、各种潜规则盛行的就业领域。

反歧视法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陆军认为,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是一种政策性歧视,在我国户籍政策要求和引导下,该类歧视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歧视之一。它不仅对外地人员构成了歧视,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就业的权利,也限制了优秀人才流动,不利于本地区和单位的长远发展。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认为,虽然目前就业歧视问题日益严重,但是就业歧视缺乏统一认定标准,导致法律规定无法准确适用于具体案件。依据现行规定,劳动者一方无法确定自己是否遭受了歧视,用人单位也无从判断自己的行为究竟是否构成了就业歧视;司法实践中,审判机关更是难以具体操作。于是,实践中经常出现如下情况:应聘求职者虽然实际受到了就业歧视,但往往只能以因遭受就业歧视所造成的后果提起诉讼,根本无法涉及到就业歧视的实体层面。万静

本报北京5月28日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5: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延伸阅读

人社部副部长:公务员考录较公平 拼爹现象个别

“公务员考核旨在治庸、治懒”

——专访人社部副部长杨士秋

杨士秋说,国家公务员局正在起草公务员平时考核规范性文件,有望今年出台。今后,将逐步加强对公务员的平时考核,以治理公务员队伍中的庸、懒问题

近几年,公务员队伍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因为“公务员考试热”不断升温,也因为有关公务员的素质和作风问题,也日益成为舆论焦点。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公务员的管理部门——国家公务员局却少为外人知晓。

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公务员管理部门而言,平时不抓考核就是失职,管理上就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党组书记杨士秋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说。

杨士秋曾就职于共青团中央青工部,后转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人事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08年3月起任现职。

杨士秋亲身经历了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整个过程。5月21日,他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就社会关注的有关公务员考核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如果年度考核不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据悉,目前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正在研究拟定平时考核规范性文件,请介绍一下相关背景?

杨士秋:自2010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研究起草平时考核规范性文件,力争今年出台。

按照《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两种。定期考核一般为人们熟知,比如年度考核等。对于平时考核,人们则关注得较少。所谓平时考核,就是重点考核公务员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阶段工作目标情况以及工作作风、出勤情况,可以采取被考核人填写工作总结、专项工作检查、考勤等方式进行,由主管领导予以审核。《公务员法》规定,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可见其重要性。

目前,公务员年度考核执行得较好,但是,如果年度考核不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在一年“秋后算账”中,领导凭“印象”或“感情因素”,把优秀指标分摊或采用“轮流坐庄”等不合理的考核机制,这些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平时考核没有开展好。针对这些问题,2008年国家公务员局成立后,开始逐渐加强平时考核。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5: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新闻周刊:关于平时考核,什么样才是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

杨士秋:我个人认为,平时考核方法如果太简单,容易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太繁琐则不易操作,难以持久。实践证明,工作记实加领导评鉴的办法实用性较强,能有效实现平时考核的目的。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工作记实周期,日记或周记,每天记一次是可行的,也就用几分钟。间隔时间太长很难记准记全,最长不应超过一周。原始记录是否准确客观、符合实际,仅靠个人记录和主管领导评鉴不行,还要公开透明,上墙上网,让所有人看到,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此外,还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做得扎实,一年累计起来非常客观,年终考核水到渠成,不会年终算糊涂账,可以避免“轮流坐庄”,也可以减少争议。同时,也可避免年终考核“吃大锅饭”“搞平衡”等现象。

平时考核能够及时纠正公务员不良行为,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治理了公务员队伍中的庸、懒问题。此外,平时考核指标使公务员管理有了明确标准,平时记实可以反映出公务员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等情况,是治理庸、懒、涣散等顽疾的一剂良方,可以解决长期存在的管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公务员平时考核还存在哪些问题?

杨士秋:的确目前公务员平时考核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已有规定,但是由于过于原则性,目前整体工作进展还存在不平衡的情况,还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对于为什么做这项工作,如何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没有深入思考;对于怎么做好这项工作,没有系统认识,导致认识简单、工作盲目,成效不大;还有的怕麻烦,怕得罪人。

二是量化难,平时考核指标不易确定。考核内容可以细分为多项考核指标,但如果对这些指标都加以测量,势必大大增加考核工作量,降低考核效率。如果仅从中筛选出部分指标,在实践中难免有“挂一漏万”的问题。同时,公务员工作内容千差万别,考核指标不易量化、不易评价、不易对比。

三是考核结果使用力度有待加强。关于平时考核结果使用还没有出台法规,用在哪些方面,用到什么程度,意见还都很不一致。

“公务员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道德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5: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官德不彰、权力失范的问题颇为突出,诸如日记门、艳照门、短信门等等一系列丧失公务员“官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务员群体的形象。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杨士秋:坦诚讲,公务员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公务员对群众感情淡漠,对工作不负责任,道德失范,甚至搞权钱交易。大量事实证明,公务员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道德上,无论玩忽职守还是以权谋私,都与其从政“为官”的职业道德缺失相关。

目前,公务员考核在依法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将重点考核“德”和“绩”。而重点考核“德”和“绩”,是指把“德”放在首要位置,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公务员“德”的评价标准;把“绩”放在突出位置,重点考核完成本职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所产生的效果。

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官德”上去了,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越来越多,你如何看待目前“公务员热”的现象?

杨士秋:我认为,对于所谓的“公务员报考热”,实际上个案现象总是有的。那种千人报考一个职位的过于集中的现象,是由于职位比较有吸引力、招录条件比较宽松、报名时有一定盲目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实际上,有一部分职位报考人数很少,甚至无人报考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由于媒体过度渲染“公务员热”现象,很容易在社会上形成错觉。因此,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待“公务员热”。

近几年,“公务员热”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是长期以来公务员报考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各方面人才提供了平等竞争机会,操作公开透明,大家都相信和支持这个制度;其次是考试录用公务员实行集中统一招考,客观上形成报考人员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状况;再次是近几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不少行业竞争激烈,而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这也是众多报考者选择的原因之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5: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新闻周刊:近几年,各地屡屡爆出“火箭提拔”“萝卜考试”“拼爹”等现象,对此你如何评价?

杨士秋:客观讲,上述现象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也要认清,这只是个别现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因素有制度不健全,工作不落实,也有文化和社会背景问题。可以说,公务员考试目前大家比较满意,程序设计是科学公平的。

目前,有的地方在公务员以外的公职人员招考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或者以权谋私的现象,被有些舆论误认为是公务员招考。这尽管不属公务员招考,但也给公务员考录带来负面影响。

公务员考录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公平,二是通过竞争的方式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实践已经证明,这两点已越来越为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

公务员考录将坚持“凡进必考”的政策不会动摇,当然,这个制度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个别地方部门公务员招考中,确实还发生过某种不规范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这是不允许的,一经发现,我们会严肃处理。记者 王全宝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5: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延伸阅读

媒体评“拼爹”:普通人凭努力寻求上升的机会变窄

不“拼爹”才能青春飞扬

眼下,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临近,几乎每天都会有亲戚、朋友、同学找到我,话题只有一个:想办法帮他们今年毕业的儿女找一份工作。其中不乏海外名校毕业生。

数据显示,今年夏天全国将有70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堪称“史上最大规模”。本月中旬,国家主席习近平出人意料地到访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表达出决策层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称,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空前挑战”。的确,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绝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前两天与妻子谈起那些托我找工作的父母们,她将问题归咎于如今父母们的溺爱和独生子女们的无能。20多年前,我从大学毕业进入上海一家知名大报工作,没有借助任何“关系”,我父母甚至到现在都未进过这家报社,也不认识那里的一个人。

不过,我倒认为,父母的大包大揽和孩子的娇气无能,可能的确是眼下这种就业靠“拼关系”的社会现象的原因之一。这使我想起《人民日报》近日刊发的一篇评论——《莫让青春染暮气》涉及的话题,文章称,“80后”一代青年少了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锐气,本该朝气蓬勃的他们现在却变得暮气沉沉。不管该文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讨论是否切中了问题的要害,它提出的现象值得深思。

从“大学生就业难”到“年轻人凡事拼爹”,再到“‘80后’一代暮气沉沉”……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会现象折射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中国社会中的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冒险精神、聪明才智和辛苦努力(可能还有一些运气)来寻求上升的机会之路正变得越来越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5: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千军万马挤公务员考试这根独木桥时,我们过来人不由得感叹:多年前我们毕业时,读书成绩比较优秀的、稍微有点出息的,有谁愿意去当公务员或进国企?时代真的变了!

按理说,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矛盾现象——一方面,过去30年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人类经济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期高增长阶段;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又在中国引发了空前的人口流动。然而,恰恰是在这样的高增长、大变动时代,中国反而出现近来人们常说的所谓“社会阶层固化”的尖锐问题。

其实,用“阶层固化”来概括目前的社会流动状况,多少是有些不准确的。一个农民的儿子想要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一个小生意人的女儿想要当上一名幼儿园教师,这样的身份流动不仅完全可能,而且事实上每天都在发生着,这与改革开放前那种生老病死统统由国家规定的僵化格局,存在根本性的区别。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普通人,想要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仅仅靠敢于冒险、不怕吃苦就能“富起来”成为“万元户”,几乎没有太大可能。相反,在今天的社会,越是需要冒风险、越是干着格外辛苦的活儿,所得越少;而少数另一部分人则既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又不需要付出多少智慧和汗水,便可坐享巨大收益。这恐怕就是人们所说的利益格局的固化。

中国经济仍在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蛋糕”仍然在迅速做大。然而,普通老百姓在不断增大的蛋糕中,所能够分到的分额却越来越少。

为什么务实的年轻人,如今找工作首选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由于利益格局的日益固化,创业和创新变得越来越艰难,新的机会日益稀缺。因为创新,必然要动到既有利益格局的奶酪,而感受到威胁的利益集团则必然先下手为强,将这种威胁扼杀在萌芽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小到街边小饭馆这样的自主创业,大到门户网站这样的经济科技创新,新的机会层出不穷,造就了众多成功。换句话说,那时还有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在体制边缘或干脆在体制之外自己做出了一块新的蛋糕。但在今天,另辟蹊径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我们有关社会公平的梦想遭遇阻力,也让一代年轻人焦虑不安,甚至暮气沉沉。

让很多人羡慕并寄予厚望的“改革开放一代”,不该如此务实求稳,甚至未老先衰。他们应该有自己的青春梦想,我们的社会也应该为他们的创新、冒险、努力提供制度保障,尽可能保证上升渠道的畅通,打破逐渐固化的利益格局。陈季冰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