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楼主:战友之家 - 

[兵器装备] 中国最新型靶弹曝光 为某舰载防空导弹特制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3-4-27 05: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84152_551.jpg

  上图:某型靶弹试验 水兵感悟

    导弹打靶,酷似“针尖对麦芒”

    “防空导弹打靶弹,酷似针尖对麦芒。何况,对方向我们发射的并非一枚导弹,而是一下子发射四五枚,在空中连续飞来。”

    “你要辨别哪枚是诱饵弹、哪枚是真正威胁你的导弹,还要逼着你把所有靶弹打下来,你说,难不难?”

    这是东海舰队“福州”舰导弹技师蒲小刚的新感悟。他说:“训练酷似实战,原因在于靶弹变了。靶子越真,训练越实!”

-
    这些变化的靶弹,诞生在海军某试验基地靶弹研发中心。中心创建以来,成功研发出多种新型靶弹,圆满完成了多个型号新型舰载防空导弹的试验供靶任务,填补了国内10余项重大技术空白,获得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一声巨响,某新型靶弹腾空跃起,直扑海上目标舰。爬高、平飞、攻击,一连串高难度战术动作震撼着现场每一名官兵。

    随即,目标舰上一枚新型舰空导弹呼啸而起,靶弹凌空开花。官兵们欢呼雀跃!

    这一刻,凝聚着研发团队太多的心血。2008年初,为满足某新型舰载防空武器试验需求,上级下达了改装研制新型靶弹的任务。

    此时,靶弹研发中心组建不到半年,有的年轻科技干部比原型弹的弹龄还要小。而且,当年从事该型导弹研制、生产、试验的老一代军工专家都已退休多年,研制工作相当于从零开始。

    改装导弹并不容易,除了弹的外壳不改,其他所有系统都要重新设计研制。何况,新靶弹还要有能逼真模拟实弹的实战特性。

    面对挑战,中心主任梁明立下“军令状”,带领年轻工程师杜江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了对靶弹性能的优化,大大提高了供靶精度。

    历经1000多个日日夜夜、2000余次试验测试,他们相继攻克了30多个技术难题,新型靶弹终于横空出世。

    从此,中心的工程师们认准了这样一个理儿:靶弹越神通广大,越酷似实战,就越能锤炼掌握现代舰载防空导弹的新一代海军官兵。

    高级工程师张先龙,紧盯世界先进靶弹研制技术和供靶方法,倾心研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某新型靶标装备。

    难题成堆,中心副主任张驰领衔攻克了5项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靶弹电气系统通用化测试等重大难题。

    数年后,我国首枚组合型靶弹终于成功起飞,并取得了三发三捷的佳绩,创造性实现了多目标特性组合,具备了全空域供靶能力,满足了防空反导武器系统试验对靶标的需求。几乎与此同步,某型靶弹也取得重大突破,具有数十项创新技术。

    靶弹研发中心组建以来,科研攻关创新能力令人惊讶:一批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模拟先进导弹的新型靶弹新鲜出炉,舰艇海上训练演习打靶条件更苛刻,一组组训练数据经过分析成为导弹后续改进的科学依据……

签到天数: 30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05: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不会选季节,科研不能有间歇”,悬挂在中心走廊上的一幅醒目标语,揭示了中心的使命情怀和战斗激情——

    在组合型靶弹研发进入关键时期,已届六旬的张先龙到了退休年龄,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仍然带领项目组奋战在攻关一线。

    作为靶弹动力系统负责人,高级工程师许学春干的是最危险的技术活。每次靶弹发射前检查助推器等易燃易爆器件时,他都让战友撤离现场,自己一个人操作。50多枚靶弹成功发射,没有发生一次安全事故。

    刚满34岁的工程师丁军辉,因为长时间在阴冷的靶弹测试库房内调试设备,患上了老寒腿。一年四季,只有夏天才能拿掉厚厚的棉护膝。他开发应用的10几套军用软件,为靶弹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

签到天数: 30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05: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军自揭“伤疤”:数十门新型高炮未击中一靶机

    自揭“伤疤”的勇气哪里来

    ——兰州军区某防空旅在剖析典型事例中改进训练作风

    本报记者 李秦卫 特约记者 吕志强 游成锋

    潮头观澜

-
    ■训练作风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必须常讲常抓的问题。训练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部队战斗力,关系到战场上的生与死、胜与败,绝不能等闲视之、麻痹大意。军队要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要求,良好的训练作风是一个基本前提。

    ■训练作风不好,最直接的表现有两个:一是训练不贴近实战;二是不愿意、不敢于暴露问题。兰州军区某防空旅敢于直面问题,通过剖析典型事例改进训练作风,使训练更加贴近实战,他们自揭“伤疤”的勇气可嘉,举一反三、亡羊补牢的行动更可贵。(蔡鹏程)

    12月中旬,随着兰州军区某防空旅冬季野营拉练的展开,一场在该旅持续了4个月的训练作风大讨论暂告一段落。

    一场讨论为何持续了4个月?这次讨论给部队带来了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该旅一探究竟。

    【事件回放】

    新装备咋“剃了光头”

    对于防空旅的官兵来说,2012年8月19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那天,该旅接受兰州军区作战能力考评,官兵们驾驭去年列装的某新型火炮,信心十足地开赴演练场。

    骄阳似火,黄沙漫漫,经过伪装的数十门新型火炮和雷达悄然隐藏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准备给“敌机”以迎头痛击。

    “目标出现,准备射击!”上午11时许,雷达捕捉到了目标。“放!”第一组群炮对空怒吼后,指挥组发现靶标依然在阵地上空盘旋。“第二组射击准备!”出人意料的是,第二组群炮的密集射击后,靶标仍然安然无恙。看着靶标一点点从雷达上消失,官兵们都懵了。

    “新装备‘剃了光头’!”这个消息在演兵场上“炸开了花”,官兵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军区考评组的专家也有些纳闷。

    原来,去年8月15日,该旅官兵驾驭刚列装3个月的该型火炮进行实弹射击,打了“满堂红”。为此,该旅在给上级的汇报材料中写道:“某新型火炮列装3个月形成战斗力。”

签到天数: 30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05: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因追踪】

    “虚花”不可能结“实果”

    部队还未返营,该旅就组织官兵开展大讨论,要求各级进行深刻反思,认真查找失利原因。

-
    起初,参加考核的官兵把失利原因归结于3点:一是这次考核中靶标飞得太高、太快,超出平常训练标准很多;二是此次参考人员临时抽点,不是平常训练的原班人马,配合不够默契;三是这是军区级的考评,现场有不少领导观战,官兵心理压力较大,造成失手。

    没想到,这份原因分析报告很快就被旅领导打回。在随后召开的分析会上,旅政委徐鹏几句话说得与会人员哑口无言:“真上了战场,敌机要比靶标飞得更快、更高!”“打仗时,连炊事员都有可能去操炮,配合不默契说明训练不到位!”“一次考核就有这么大的心理压力,上了战场怎能打得赢?”

    随后,旅党委组织各级广泛开展以“正确看待失败,勇于面对问题”为主题的讨论,引导官兵找准失利的原因。经过近一个月的总结梳理,失利原因终于浮出水面。

    ——去年的“满堂红”是在射击条件十分简单的情况下取得的,靶标的参数事先都知道,也没什么实战背景,这样的成绩反映不出真实训练水平。

    ——去年轻而易举打了“满堂红”,不少官兵有些飘飘然,有的官兵认为新装备智能化程度高,训练不用像以前那么费劲了,致使在训练中蜻蜓点水,放松要求甚至降低难度。

    “训练开‘虚花’,咋能指望上了战场结‘实果’?”在旅议训会上,徐政委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

签到天数: 30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05: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举一反三】

    在揭“家丑”中查找不实作风

    事情没有就此完结。旅党委要求各级持续开展讨论,以此为鉴举一反三,对部队训练中存在的不实作风进行深刨细挖。

-
    “这一挖,还真挖出了不少问题。”采访中,旅长陈西峰说。

    ——训练中存在自降标准的现象。战术训练时,匍匐训练本应用带刺的铁丝网,可有的连队却使用橡皮筋;选择炮阵地时,便于疏散隐蔽本是第一原则,可有的指挥员却首先考虑怎样便于展开,不注重战场伪装;夜间训练,不少小手电还在阵地上闪烁。

    ——训练场上有报喜不报忧、过分看重名利的现象。在以往的训练总结中,讲成绩比讲问题多,论功行赏比从严问责多;参加上级比武竞赛和检验性考核,一些单位临时拼凑训练尖子,表面上摘金夺银,可整体训练水平却不高。

    ——解决问题不及时、不彻底。一些单位对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深入挖掘,解决问题的举措不多、效果不好,缺少一抓到底的韧劲和狠劲。譬如,前几年训练总结中列出的偏训漏训的问题,去年训练过程中仍然时有出现。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该旅主动将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经验材料从上级要了回来,并如实向上级反映查找出的问题。他们自揭“伤疤”的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签到天数: 30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05: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行动】

    锻造“能打仗、打胜仗”的部队

-
    这场讨论持续了近4个月。旅党委研究后认为,此次实弹射击“走麦城”的教训十分深刻,要以此为鉴,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切实改进训练作风。

    在旅领导的带领下,机关、各营连立即行动起来。他们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集中利用3天时间召开“推进部队建设转型研讨会”,对实弹射击暴露出的20多个问题进行“会诊”;狠抓部队复训补训,为全旅官兵建立了补差训练档案,缺啥补啥。老兵退伍后,该旅及时调整训练编组,重新组建火炮群射单元,使火炮随时都能执行任务。

    督导组巡查、视频曝光、对手把脉、定期自查……记者翻阅该旅《2013年改进训练作风奖惩措施明细表》发现,旅里对狠抓新年度训练作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陈旅长告诉记者,经历过这次切肤之痛,旅党委决心对训练中的不实作风做到“零容忍”。他们一边自查自纠一边制订举措,在改进训练作风中收到实效。前不久,上级组织年终训练考核,该旅取得了总评优秀的好成绩。

    该旅展开的冬季野营综合拉练让人耳目一新:天寒地冻,旅常委走在队伍最前头,没有一个搞特殊;野炊,方圆几公里见不到一丝炊烟;各种大功率电台、无线电设备全程对抗。

签到天数: 30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05: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勇凌忆歼-10最后试飞科目:导弹将歼7靶机打爆

114500_585.jpg

资料图:中国歼-10战斗机

    王牌试飞员徐勇凌讲述壮志凌云的“工蜂精神”

    十次掌声,为“钱报讲武堂”喝彩

    记者 屠晨昕

-
    昨天下午,钱江晚报军情版与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联合推出的“钱报讲武堂”第一期,在浙图二楼会议厅,如约开讲。

    中国王牌试飞员徐勇凌大校,为了“钱报讲武堂”的开场锣,专程从北京飞回家乡杭州。一场题为《中国近现代军事航空的崛起》的讲座,几乎创造了“文澜讲坛”的一项纪录——现场掌声最多,前前后后共有十来次,除了一次是徐大校自我调侃“此处可以有掌声”引来的以外,其余全部是读者自发鼓掌。

    为了牺牲的战友们,他写下一首《蝶恋花》

    去年,易中天来浙图开讲,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人山人海,掌声次数却不及徐勇凌多。

    这是因为,徐勇凌以一位亲历者的角度,把近20年中国航空事业、中国空军的艰难跋涉历程中的一个个关键时刻,如剥茧抽丝一般,徐徐道来。每一个辉煌,背后都隐藏着难以想象的奋斗与牺牲。

    自己两次弹射跳伞的死里逃生,播放歼10空中加油视频,试验超视距空空导弹的三发三中,在俄罗斯格罗莫夫试飞院的惊险经历,歼10试飞最后一次射弹试验成功的狂喜,中国舰载机试飞员第一次的完美着舰……

    在现场,掌声总是与人们不期而遇。伴随着徐勇凌的讲述,可以明显感受到,自豪和感动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

    第一次跳伞逃生,是因为误操作而撞机。在8000米高度,徐勇凌就早早打开了备份伞。当他讲述道,他看到同样跳伞的长机朱广才,一个人影自由落体,嗖地一下掠过他身旁时,读者中发出一声惊叹。

    落在云南原始森林里,走了7个小时,徐勇凌才遇到一个9岁的放羊娃。这娃子不会说普通话,于是徐勇凌只得在本子里写字,请放羊娃带他去村里。其间种种趣事,不时引发笑声。

    第二次跳伞,是因为歼8战斗机起飞时突然起火,徐勇凌身负重伤。床上躺了4个月后,一出院,徐勇凌便重上蓝天。同型号的飞机试飞成功后,他的勇气感染了旁人,一下飞机,机务人员便扑上去,抱住他痛哭。

    2003年12月底,歼10最后的一个试飞科目,徐勇凌在2分钟内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发射空空导弹,把歼7靶机打得凌空爆炸。那一刻,他忘记了规章,在无线电里忘情大喊:“打中了!打中了!”同时,他听到了指挥中心里迸发出的欢呼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5-1 13: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习近平的话坚定有力。


顶一个.

签到天数: 30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19: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愿中国的兵器越来越厉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7-14 02: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中~~~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